第九章 走进中国诗歌网(1 / 1)

新锐浪漫,网络才情。

——题记

2015年的秋风吹散了BJ昌平的暑气,却吹不散我身上的疲惫。我穿着沾满泥土的工装,蹲在绿化公司的临时工棚外,看着远处塔吊在暮色里勾勒出的钢铁轮廓。来这里体验打工生活已经半个月,裤脚还沾着搬运草皮时蹭上的泥渍,掌心的水泡破了又结痂,可笔记本里记录的素材却越来越厚——那些工友们边啃馒头边讲的家乡故事,午休时躺在草垛上望见的流云,都成了我笔下跳跃的字符。

手机屏幕在黄昏里泛着冷光,这是我用半个月工资买的二手智能机。结束一天的工作后,我习惯躲在工棚角落刷文学网站。那天夜里,当“中国诗歌网”的页面突然跳出时,闪烁的LOGO像暗夜中燃起的篝火。在此之前,我一直把作品发在地方论坛和博客上,阅读量寥寥,而这个国家级诗歌平台的简介让我心跳加速:“打造诗歌高地,汇聚诗人梦想”。指尖悬在“注册”按钮上方许久,最终输入了笔名“冰阳”——就像三年前注册自媒体账号时那样,我用笔名展示鲁西南乡土的气息。

验证短信发送的瞬间,工棚外突然下起了雨。雨点砸在彩钢瓦上噼啪作响,我却盯着手机屏息等待。当“注册成功”的提示弹出,仿佛有一束光穿透了潮湿闷热的空气。平台简洁的界面上,“发布作品”的入口像一扇虚掩的门。我颤抖着点开文档,选中那首写于午休间隙的《绿化带里的月光》:“铁锹铲起的不只是土块/还有被城市切割的乡音/月光落在刚栽下的玉兰树上/开出一朵沉默的花”。点击提交时,工棚里此起彼伏的呼噜声与窗外的雨声交织,而我的诗,正顺着看不见的网线,游向更广阔的天地。

起初,现实依然泼来冷水。一周过去,作品的阅读量停留在个位数,评论区空空如也。我开始疯狂浏览站内热门诗歌,研究那些获得高赞的作品:有的用奇崛的意象解构生活,有的以直白的倾诉引发共鸣。但每当想模仿时,笔尖却在纸上打滑——那些属于鲁西南的方言、农民工特有的生存体验,在脑海中不断碰撞,提醒我走自己的路。我在评论区主动与诗友交流,为每一首打动自己的作品写下真诚的感想,同时坚持每天发布一首新作,从工地上的钢筋水泥,到老家院子里的枣树,生活中的一切都成了创作素材。

转机出现在深秋的一个清晨。那天我正在给新栽的灌木浇水,手机突然震动起来。打开中国诗歌网的APP,发现一首描写农民工夜宿工地的诗《铁架床的夜曲》被编辑推荐到了首页。评论区里,一位高校教授留言:“真实得让人心痛,这才是这个时代该有的声音”;有个网友说想起了在建筑工地上的父亲;甚至有媒体记者私信询问能否转载。看着不断刷新的点赞和评论,我握着水管的手微微发抖,水珠溅在裤腿上,竟比秋日的阳光还要滚烫。

随着作品被越来越多的人看见,我在平台上结识了五湖四海的诗人。有云南大山里的乡村教师,用诗歌记录留守儿童的眼睛;有东北林场的伐木工,在伐木间隙写下对森林的敬畏。我们组建了线上诗社,每晚在群里分享新作,互相点评。记得有次我写了首关于黄河摆渡人的诗,一位山东老乡立刻指出:“老船工摇橹时会喊号子,你该把这声音写进去。”受他启发,我修改后的版本获得了“每日好诗”的推荐,这让我明白,真正的好作品离不开生活的细节,更离不开志同道合者的打磨。

2016年初,中国诗歌网举办“劳动者之歌”主题征文。我翻出在绿化公司记录的所有素材,闭关三天三夜,创作出组诗《大地上的诗行》。组诗里,除草机的轰鸣化作跳动的音符,移植的古树带着故乡的记忆,工友们皲裂的手掌成了丈量城市的尺。当这组诗斩获一等奖的消息传来时,我正站在老家的麦田里。金黄的麦浪中,手机屏幕上的获奖通知与远处的炊烟重叠,恍惚间竟分不清,究竟是我走进了诗歌,还是诗歌照进了现实。

荣誉带来的不仅是掌声,更打开了新的创作天地。我开始受邀参加诗歌朗诵会、文学讲座,甚至有出版社主动联系出版诗集。但无论走到哪里,中国诗歌网始终是我最坚实的创作基地。我在平台开设“乡土诗笺”专栏,定期发布记录乡村变迁的作品;发起“工地诗人联盟”话题,鼓励更多一线劳动者用诗歌发声。让我感动的是,越来越多像我一样的草根作者在这里崭露头角,有人用挖掘机操作杆的节奏写诗,有人把车间流水线的光影写成十四行。

如今,每当打开中国诗歌网的页面,看着后台不断增长的粉丝和留言,总会想起初来BJ打工的那个秋天。那时的我从未想过,一部二手手机、一个诗歌平台,竟能让一个农民工的文字翻越钢筋水泥的丛林,触达千万人的心灵。这片网络上的诗歌园地,不仅承载着我的文学梦想,更见证着无数普通人用诗意对抗庸常、用文字连接彼此的动人故事。而我知道,在乡土与城市的交界处,在现实与理想的碰撞中,我的诗歌之路,才刚刚开始。

最新小说: 疯了吧,校花给我生了三个娃 世界公敌rhapsody 懒散比努力重要 一月半I鲸落 家长里短之大狗二狗 我真的只是来打酱油的 夜梦已至 异维存在 我在无聊的生活里混日子 瞳韵如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