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空,中国作家网情动绵远。
——题记
初春的黄河依旧裹挟着寒意,冰阳站在杨柳村的堤坝上,望着父亲弓着背在麦地里施肥的身影。远处拖拉机的轰鸣声中,父亲灰白的头发在风里飘着,像极了河滩上摇曳的芦苇。手机屏幕突然亮起,中国作家网的编辑发来私信:“冰阳老师,您在朋友圈发布的黄河组诗,我们希望能在网站专题栏目推荐,不知您是否愿意正式投稿?“这条消息让他的手微微颤抖,远处父亲直起腰,用衣袖擦了擦汗,向他的方向望来。
回想起半年前,冰阳从未想过自己在朋友圈随手记录的乡土诗歌,会与国家级文学平台产生交集。那些被黄河水浸润的文字,原本只是他在北漂与返乡间寻找的情感出口。记得某个深夜,他在通州的出租屋里加班,收到父亲发来的视频:月光下,老人打着手电筒给新栽的果树浇水,嘴里念叨着“可别旱坏了“。冰阳对着屏幕写下:“城市的霓虹照亮了整片夜空,却照不亮父亲掌心的老茧和他牵挂的果园“。这样的句子,如今却要登上中国作家网这样的殿堂级平台,这让他既兴奋又忐忑。
入驻中国作家网的过程远比想象中复杂。编辑发来的投稿须知里,规范的格式要求、严谨的审核流程,都与他随性的朋友圈创作截然不同。冰阳将自己精选的30首日记体诗歌重新整理,每一句都反复推敲。那些记录父亲在田间劳作、母亲蒸馒头时灶台腾起的热气、邻居大爷坐在墙根下晒太阳的诗句,经过逐字打磨,褪去了生活碎片的随意,却保留了最本真的乡土温度。他特意给父亲读修改后的诗句:“您看这句'父亲的锄头在土地上写诗,每一划都是岁月的韵脚',这样写是不是更贴切?“父亲挠挠头:“俺不懂啥韵脚,但听着像是那么回事儿。“
投稿后的等待漫长而煎熬。冰阳依旧保持着在朋友圈更新的习惯,却不自觉地多了几分紧张。他发了一条动态:“像等待麦苗抽穗的老农,我守着邮箱里的投稿,期待一场文学的丰收。“这条充满隐喻的文字,意外引发了网友们的热烈讨论,许多人留言为他加油,还有文学爱好者自发整理他过往的诗歌进行二次传播。
半个月后,中国作家网的回复终于到来。编辑在邮件中写道:“您的作品以独特的日记体形式,将黄河流域的农耕生活与现代人的精神困境完美融合,既有文学性又充满生活气息,我们决定将其作为'新时代乡土文学'专题的开篇之作。“冰阳拿着手机跑到麦田里,父亲正在给麦苗除草,听了这个消息,老人粗糙的手掌重重拍在他肩膀上:“好小子,没白念那些书!“
作品在中国作家网发布当天,点击量迅速突破十万。首页推荐位上,冰阳的组诗《黄河边的农事诗行》配以父亲在田间劳作的照片,诗中“黎明前的露水沾湿裤脚,父亲弯腰的弧度丈量着土地的深情““麦收时节,镰刀与麦秆的私语里,藏着整个夏天的重量“等句子,让无数读者感受到了久违的乡土诗意。评论区里,专业作家称赞其“开创了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融合的新范式“,普通读者则留言:“看着这些文字,想起了老家的父母“。
影响力的扩大带来了更多机遇,也伴随着挑战。有出版社联系他洽谈诗集出版,文化机构邀请他参加文学研讨会,甚至有影视公司希望将他的诗歌改编成微电影。但冰阳始终保持着清醒,他婉拒了大部分商业邀约:“我不想让这些来自土地的文字,过早沾染商业的气息。“他更在意的,是通过中国作家网这个平台,让更多人关注像杨柳村这样的乡村,以及那些在时代浪潮中坚守的农耕文化。
在与网友的互动中,冰阳发现许多年轻人对乡村生活充满好奇却又陌生。他决定在中国作家网开设专栏,连载“黄河边的农事日记“,用文字和图片记录杨柳村的四季更迭。春耕时节,他上传父亲扶着犁杖耕地的照片,配文:“铁犁翻开沉睡的土地,种子在沟壑里种下希望,这是黄河岸边最古老的浪漫“;秋收时,他拍摄父亲挥舞镰刀的场景,写道:“麦浪倒伏的声音里,金黄的麦粒飞溅,这是土地对勤劳者的馈赠“。这些鲜活的记录,让无数城市读者感受到了乡土中国的脉搏。
随着作品关注度的提升,冰阳也面临着新的争议。部分传统文学评论家认为,日记体诗歌过于随意,缺乏严谨的文学结构;也有人质疑他借助网络平台走红的方式,不符合传统作家的成长路径。面对这些声音,冰阳没有急于反驳,而是在专栏中发表了一篇名为《我的文学根系》的文章:“我的文字或许不够精致,但每一个字都浸润着黄河水,生长在杨柳村的土地上。网络与传统文学平台,对我而言都是传递乡土情怀的桥梁。“
这种真诚的态度赢得了更多认可。中国作家网组织的线上研讨会上,专家们围绕“自媒体时代的乡土文学创新“展开讨论,冰阳的创作模式成为重要案例。有学者评价:“他打破了文学创作的壁垒,让乡土文学从书斋走向大众,从精英话语回归生活本真。“
在冰阳的带动下,杨柳村发生了悄然变化。村里的年轻人开始关注乡土文化的价值,有人跟着他学习诗歌创作,有人尝试用短视频记录乡村生活。村口的老槐树下,不再只有老人晒太阳,偶尔能看到年轻人围坐在一起,讨论着如何用文字和镜头展现家乡之美。冰阳还在中国作家网发起“乡村文学扶持计划“,鼓励更多基层作者分享自己的故事。
如今,每当夜幕降临,冰阳依然会坐在老房子的窗前写作。电脑屏幕的光与窗外的星光交织,远处传来父亲起夜查看果园的脚步声。他在中国作家网的最新一篇文章写道:“网络时代的文学传播,就像黄河的水流,它冲破了地域的限制,让乡土的故事流向更广阔的海洋。而我,愿做一个执着的守耕人,用文字守护着故乡的记忆与希望,在数字浪潮中坚守。“
冰阳的故事,不仅是一个网络作家的成长史,更是自媒体时代乡土文学突围的缩影。在中国作家网这个承载着中国文学高度的平台上,他用沾满泥土的文字,书写着新时代的乡土情怀,让黄河岸边的杨柳村,在数字时空中焕发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