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班长林晓的目光在空中交汇,那一瞬间,千言万语尽在这无声的对视里。彼此心中对这桩案子的疑惑与难以置信,就像汹涌的暗流,在沉默中涌动。这时,车子缓缓启动,“小张,回单位。”我和林晓几乎同时脱口而出,声音里带着同样的急切。
“好嘞姐,您二位坐稳咯!”法医队新人小张,对林晓雷厉风行的办案风格早就熟稔于心。只要案子一露出疑点,林晓就像上满弦的发条,立刻放下手头所有事,火急火燎赶回单位。她就是这样,不把心里的疑惑弄个水落石出,绝不罢休。
车子稳稳前行,街边的路灯像是被按下了快进键,一盏接一盏地从车窗边闪过。那橘黄的灯光,透过车窗洒在我们脸上,忽明忽暗,就像此刻我们捉摸不定的心情。一路上,车厢里安静得只能听见车轮与地面摩擦的细微声响,我和林晓各自沉浸在思绪的漩涡里,谁都没有打破这份沉默。
刚回到单位,林晓便迈着急促的步伐,径直走向资料室。她的眼神里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坚定,仿佛在告诉所有人,那些被遗漏的线索,马上就要在她的眼皮子底下无所遁形。她要把与案件相关的每一份资料,重新翻个底朝天,哪怕是最不起眼的角落,也别想逃过她的眼睛。
而我,则转身快步走向技术科。那里存放着从案发现场采集回来的所有痕迹物证,我满心期许,能在这些看似平常的物件里,找到打开真相大门的那把钥匙,为这桩如同迷雾般的案件,撕开一道口子。
一进技术科,同事就神色凝重地迎了上来,“除了之前报告里提到的,在萧凌坠楼的楼下,还发现了一些极其细微的金属碎屑。可这碎屑实在太少了,就咱们现有的技术,暂时还判断不出它的来源和用途。”听到这话,我的心猛地一紧,脑海中瞬间浮现出萧凌手表上那道神秘的刮痕。难道,这些金属碎屑和手表上的刮痕之间,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联系?
与此同时,资料室里的林晓正全神贯注地研读萧凌最后晚餐的调查记录。上面清楚地写着,当晚和萧凌一起吃饭的,是他的生意伙伴赵宏、孙志和李悦。可当林晓翻开询问笔录,一股异样的感觉扑面而来。赵宏的回答总是遮遮掩掩,像是在故意绕圈子;孙志更是顾左右而言他,关键问题一概避而不答;李悦呢,每说一句话都小心翼翼,仿佛在心里掂量了无数遍。这三个人的表现太反常了,很明显,他们在拼命掩盖着什么重要的秘密。林晓当即下定决心,必须重新彻查这三个人,把他们背后的秘密连根拔起,说不定案件的转机就在其中。
我坐在监控设备前,眼睛死死地盯着屏幕,一帧一帧地反复查看萧凌坠楼前的电梯监控画面。时间在一分一秒地流逝,眼睛因为长时间的高度集中,又酸又痛,可我不敢有丝毫懈怠,生怕错过任何一个可能扭转局面的细节。就在我几乎要被失望淹没的时候,一个之前被所有人忽略的画面闯进了我的视线:萧凌刚走进电梯,电梯门即将关闭的那一刻,一只手从外面飞快地伸了进来。由于画面角度和光线的问题,根本看不清那人的脸,但从这只手的动作和主人大致的身形判断,这个举动太可疑了!我激动得差点叫出声,立刻把这个重大发现告诉了林晓。
林晓听完,原本因为熬夜和焦虑而略显疲惫的眼睛里,瞬间闪过一道亮光,兴奋地说:“太好了!看来我们终于找到了案件的突破口,这个人很可能就是解开谜团的关键!”
为了揭开神秘人的真实身份,我们开启了一场争分夺秒的监控排查行动。眼睛紧紧地盯着屏幕,不放过任何一个一闪而过的可疑身影。经过连续几个小时的奋战,眼睛布满了血丝,酸涩得几乎要睁不开,但我们谁都没有放弃。终于,在7栋消防通道入口处的监控画面里,捕捉到了那个神秘人的踪迹。他戴着帽子和口罩,把脸遮得严严实实,只能从走路的姿势和穿着,大致判断出是个男性。幸运的是,我们发现他进入大楼时,手里拿着一个带有某公司独特logo的文件袋。
“看来,这个带有独特logo的公司,就是我们下一步调查的重点。”林晓揉了揉酸涩的眼睛,尽管脸上写满了疲惫,声音也因为长时间的忙碌变得沙哑,但她的语气里,却透着一股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坚定。此刻,即将揭开真相的兴奋,就像一剂强心针,驱散了她身体里所有的疲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