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爷爷奶奶讲起,那会正是1937年以后侵华日军在北平附近挑起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战争年代,那时奶奶才不到四岁。曾祖父(太爷爷)一路逃荒躲避战乱,来到这个贼都找不到入口的荒僻小山沟,名叫岳家沟。
听当时村里的老人都说这个村的人原来都姓岳。由于地势低洼,小河穿村而过,两面环山相抱,因此以姓氏命名,取名“岳家沟”。最神奇的是山门入口处,有天然形成的石门和石门坎。传说很早很早以前,石门坎前有个大泥潭,里面住着一个身长八尺高两米的大犀牛,犀牛是村里的保护神。石门里面住着一只白色的神燕,神燕能分辨善恶,掌管吉凶生死。小时候贪玩逃学的孩子都会躲避到这里,一般父母都找不到,有一次我也爬上去看了,说来也怪,里面真如砚台般大小,内圆外方,形似燕窝的一块精美石头。
那时候透过石门鸡犬相闻,隔山相言,人们过着男耕女织的生活,虽然清贫却快乐,日出而做日落而息。春播夏收麦秋刨土豆冬暖炕邻里之间好吃好物从不吝啬,豪爽相赠。爷爷曾说当时物资匮乏,为了能吃饱饭,他们的理想都是多种一亩地,多开垦一亩荒地。每逢大旱大灾,他们逼迫要饭,为了给孩子们多留点吃的,养活一家老小,每天劳作完还要买柴换钱买盐,给孩子买点布做点衣服等等,爷爷是木匠村里的房子基本都会找他盖,那会流行的有屋檐的房子能避雨,这是稍微家境好的才会盖这种房子,以土坯为主,外围泥墙,多数以土木建筑,屋顶多半使用瓦,这样能减少费用。不过这种房子冬暖夏凉特别保暖,虽然当地是四季分明但是冬天特别冷,山风较大,多以土炕取暖过冬,燃料多数以牛粪骡子粪为主。
冬天提前储备过冬口粮,主要蔬菜以洋芋为主要蔬菜,由于土豆耐旱,种植简单所以小麦和土豆主要用于过冬食品,每家都会打个地窖用于存放土豆避免冻坏。冬天家里都会生火,爷爷会常常烧土豆给我们吃。小时候见过土豆最多的做法就是,早上炒土豆就馒头吃,中午土豆煮面条吃,晚上煮土豆吃,现在日子过好了,我们中餐西吃,薯片薯条,成为了家常便饭。
不知道何时起,要想富先修路的口号喊出。人们斩断了曾保护他们的石门坎,修起了水泥路,拉起了电灯泡,扔掉了煤油灯,奔赴了新生活!从此手机电话楼上楼下都实现了,扔掉了祖祖辈辈依赖的土地。再也不会靠天吃饭,也就没有了往日的风景,年轻人去城里打工自谋出路,老人开始陪读生活,从前家常里短,吃了吗?现在呢:说了一口的普通话,搬了一车货,考了一个驾照,买了一辆新车,开了一个公司,买了一套房,挣了几十万……等等成了人前人后的谈资。
时代的变迁影响着一辈又一辈,爷爷奶奶为了有口吃的,父母辈为了吃饱,我们是为了走出大山深处,追求诗和远方,往事一幕幕更迭,不知何时最初的想象一直改变着或被改变着!生活养育了我们也同时教育着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