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_全文免费无广告阅读 > 历史军事 > 大业帝国之武功文治 > 第十八章 两大集团的冲突,你死我活的斗争

第十八章 两大集团的冲突,你死我活的斗争(1 / 1)

葛兰身份特殊,背后牵扯极深。

虽然和前太子吴英有过口头约定,但终究没有搬到明面上。

所以她也算不得吴英的女人,既然如此,就还有再嫁人的权利。

更何况葛兰本来就不是普通人,不管是她本人还是她背后的势力,都不可能让她给前太子守孝。

所以。

皇后张毓同意了这门婚事,毕竟当年葛兰也是经常跟随其他达官显贵的女眷入宫请安,不管是样貌还是言行举止,葛兰都无可挑剔,所以皇后对于这个小姑娘自然是有好感。

完成了这件事情后,接下来吴欢就是回家,耐心等待时间。

因为他哥死没够三年,他也要守一下,过了这三年才能谈婚论嫁。

得知这件事情,其实朝堂上都是有些骚动的。

皇后作为一国之母,给皇室成员指定婚配天经地义,但她考虑的面没有那么复杂。更重要的是,在她看来,两个都是自己的儿子,争一争无可厚非,谁输谁赢她都是皇太后,自己都是太子之母。

所以金口一开,给皇帝和宋寖都整不会了。

宋寖稀里糊涂的跟着葛家站队成为了洛王党。

但是,宜王吴熙关键时刻拎不清了。

他在府里破口大骂起来,大概意思就是自己的哥哥竟然偷家,釜底抽薪,还说的那么冠冕堂皇,摆出一副与世无争的样子。

于是黄缘再次发言,意思是可以让毅国公曹烨带头联名上书,以葛兰之前已经是前太子名义上的未婚妻子了,不合适再嫁给吴欢。

曹烨知道他们的想法后,也是大惊失色,表示不可。

毕竟葛兰是葛家嫡女,她爷爷可是大业前中书省丞相葛延,舅舅是宋寖,外公宋得之。

因为她老爹死的早,葛延可是很关心这个孙女的。

尤其是她可是一个极好的政治工具,一个人代表了宋,葛两家。

换句话说,谁娶了葛兰,谁就能获得军方宋寖,以及洛阳周边士族的支持。

宜王吴熙如果非要让葛兰给吴英守寡的话,就只有死路一条。

彻底得罪两大家族。

曹烨在洛阳混了差不多二十年,也是跟着皇帝混了二十几年了,怎么可能不清楚这位皇帝陛下的为人。

一旦他上书,惹恼了宋寖和葛延(这老头子可还活着呢!),到时候皇帝八成会为了平息他们两家的怒火,而选择把他踢出洛阳核心群。

这是他不能接受的,毕竟曹烨可是顶着武皇帝吴承宗巨大的压力迁到洛阳跟随吴立炎的。

如此辛苦才能换来现在的地位,怎么可能如此草率冒险的乱来呢?

各位看官可以回想一下之前第三章的内容,曹烨的大儿子曹利和三儿子曹吉和吴欢关系好,经常出去骑马射箭,谈天说地。

这句话是重点,也代表了老辣的政治家曹烨的布局格局。

两边下注!

儿子们从小和洛王吴欢玩的好,无可厚非。

老爹因为有了新祖宗,抬高了门第,所以成为宜王吴熙一党,也没毛病。

就算是有人想借题发挥又能说什么呢?

如果将来是洛王吴欢赢了,那么看在两个儿子从小玩到大的份上,曹烨哪怕是被贬为平民,曹家也能继续延绵不绝下去。

所以现在绝对不能当出头鸟。

听见他的劝谏,吴熙还不乐意,但也只能耐着性子,按定了下来。

毕竟说到底,所谓的婚姻也只是个口头协议。

他还有时间去改变。

于是就这样让在座的各位安稳的度过了451年的冬天。

这一年里面,双方对立,并且矛盾进一步激化。

双方背后的势力都想一步登天,捞个从龙之功。

但是,后面的发展来看,这完全就是暴风雨前的平静。

公元452年,正月二十一,黄缘鼓动中书省大臣王章,唐德,尚书省大臣宇文檀,时任礼阁令尹(相当于后来的礼部二把手)孔聃。

包括但不限于洛阳,山东,江南地区是六十七位地方官联合上书。

以一封轰轰烈烈的《劝昭书》,拉开了一场激烈的两王对决。

带头人,孔聃(dan,第一音)(生卒年401年-452年)。

孔聃什么人物?那可是来自于山东孔家的家族高干弟子。

现任孔家掌舵人看见他还要喊一声堂哥的存在。

作为孔家后人,其实他有一点呆板,认死理。

当年他入朝为官,吴立炎就是看中他的身份,就让他担任了礼阁令尹,也算是给山东孔家一个面子。

但没想到的是,对方完全没给他面子。

被黄缘不知道怎么忽悠就带头冲在最前线。

洋洋洒洒五百多字的《劝昭书》,引经据典,借古喻今。

翻译概括如下:

周礼出现以来,直到现在已经一千五百年了。礼崩乐坏导致了春秋战国,曹丕篡汉,司马家族弑君,只能对外宣传以孝治天下。所以到最后被反噬,引起周边各族的侵蔑,导致国家几经覆灭,百姓受苦。

这一切的一切本质都是礼崩乐坏。汉朝为什么能繁荣昌盛?就是因为汉武帝独尊儒术,让所有人都有明文规定的礼义廉耻。

现在葛家葛兰,大家都知道她之前已经和前太子吴英名义上定亲了,那么作为伟大的儒家思想里,她就应该给这位前太子守寡。

这是天经地义,不容置疑的。

如果皇帝陛下一意孤行,就是因为宠爱皇后而纵容皇后许配葛兰给洛王吴欢,那么将来千秋万代的人该怎么去看你,怎么去看皇后和洛王?

更不要说皇帝陛下千秋万代后怎么去面对前太子吴英?

所以我们这些人想联合起来,向皇帝表达一个意思,那就是这门亲事我们不答应,这是我们的态度,在座的各位也有很多人都是受过前太子恩情的,可怜前太子少年英武,却没有子嗣,如今唯一一个名义上的未婚妻还要改嫁给自己的弟弟吴欢。

这不合礼!

以上就是翻译的大概内容。

我的评价是。

nb。

基本上是跟皇帝吴立炎贴脸开大了。

皇帝下不来台,中书省丞相梁昌,尚书省丞相宋寖充耳不闻,不做评价。

梁昌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而宋寖则是身份比较敏感,再加上前太子的死和他有关系,这种事他不好开口。

但不代表别人不会开口。

这件事情其实可大可小,就看看不同阵营的家族有什么看法了。

果不其然,葛延的堂弟葛礼,时任尚书省侍郎(尚书省,中书省除了两位丞相,其余全部称侍郎,本质上没有什么大小之分,主要看背景和派系,资历),站出来,怒斥了孔聃。

其中有一句原文。

“匹夫老贼,腐儒误国!”

也属于贴脸开大。

然后也洋洋洒洒说了一大堆。

大概的意思是:

葛兰是他的侄孙女,也是他们家掌上明珠,虽然和前太子有婚约,但也只是口头上。

更重要的是就算是真的结婚了,改嫁也不是不行!你刚才在折子上提了汉武帝,那你应该知道,汉武帝他老妈嫁给汉景帝的时候也是个二婚!而且在此之前也有一个女儿。

你的意思是所有的事情都要呆板的执行,那么汉武帝就不可能出生!那么也不可能有独尊儒术,让儒家发扬光大的一天。

于情于理,你们都不应该这样反驳我们葛家和陛下的结亲。

你说你们这些人有感而发,都受过前太子的恩惠,但你们不知道前太子兄友弟恭,对兄弟极好吗?如果他还活着,肯定不会让你们这些人小题大做,为难他的弟弟。

以上是葛礼的翻译内容。

该说不说,这位大爷(394-566)在这一年已经五十八了,还算老当益壮,思路清晰。

把孔聃给顶了回去。

葛家作为当年吴承宗掌控河南地区的大族,早已经全身心投入,并且成为了吴家统治天下不可或缺的势力。

他的一举一动基本上都代表了河南地区的大族。

插一嘴,河南葛家的来历。(葛龚(生卒年不详)字元甫,东汉时期梁国宁陵(今商丘宁陵)人。汉和帝时,葛龚以善文记知名。性慷慨壮烈,勇力过人。安帝永初中,举孝廉,为太官丞,上便宜四事,拜荡阴令。辟太尉府,病不就。州举茂才,为临汾令。居二县,皆有称绩。)

包括当年叱咤风云的许多河南大族都在葛家之下。

现在的况且,从阵容上分析不仅仅是宜王党对洛王党的打击,还是山东联合江南家族对关中,河南地区家族的打击。

不让葛家联姻不仅仅是防止吴欢势力壮大,还是想截断作为世家的葛家和皇室的联姻。

目前大业的两位皇后,都是起于微末,出身比较低。

如果让这些强大的家族女子加入皇室,并且还成为一国之母,那么万一皇帝再英年早逝,帝国不就是外戚说了算吗?

汉朝四百年外戚干政的历史他们可是历历在目!

当然了,防止葛家未来干政,自然不是他们的目的,他们还没有那么高大上。

他们的想法是,外戚干政,可以,但是是别人的外戚干政,不行!

只能我来。

世家的野心向来不小。

否则前面怎么会提到吴承宗,吴立炎父子俩大力扶持外戚宋家以及张家,就是为了让他们强大一点,以此和世家分庭抗礼。

可惜,往后的历史发展,大业根本坚守不住,只能被迫接受世家尾大不掉,这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哀。

门阀政治还有一定的历史需要性。

仅仅凭借武帝,宣帝父子俩几十年就想改变,只能说不可能。

所以,双方地域家族彻底撕破脸皮,进入了你死我活的一个阶段。

这一次的党争也决定了大业帝国未来几代的命运,谁家能飞黄腾达,谁家穷困潦倒,只能说各凭本事了。

(注:吴欢,吴熙王位名称改变,没有提前说明。)

最新小说: 弱点情怀 茫城 明光长昼 象棋俗人 西海的故事 蜉蝣死梦 明末的王朴 梁人者说之二1996一1997 子不言 明末辽东从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