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寖之死,大业震动。
震动之下的余波也影响了很多势力和局势。
比如说他临死之前一己之力让洛王吴欢和葛兰大婚。
关中势力和河南势力紧紧联合,也让葛家,宋家,等势力拧作一股绳。
当这些人联合在一起支持吴欢的时候,也是彻底标志着吴欢吴熙两兄弟的兄弟情到此为止。
双方已经不死不休,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了。
这一次孔聃的死引起了背后势力的动摇以及削弱,让山东,淮南家族震惊,忌惮,怨恨。
双方势力都想弄死对方,一步登天!
于是乎剧情无一例外的又来到了熟悉的历史周期怪圈。
那就是关中和关东集团自古以来的竞争。
周武王起兵灭商纣王。
大秦东出六国。
前赵对峙后赵。
吴周对峙北魏。
可惜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关中势力获胜,原因无他。
关中的军事层面的优势极大。
自古以来华夏著名的骑兵和养马地,关中与西北片区都是赫赫有名。
而且从关中东出一马平川,势如破竹,让西方更容易征服东方。
除此之外还有太多因素。
吴立炎作为皇帝,没有阻止双方明争暗斗,因为他需要居中调停,永远保持着一语定乾坤的位置。
下面的人不争,他就不好管理了。
不过眼瞅着双方氛围不太对劲,关东地区气氛低迷,他打算给他们打一支强心针。
东征,高句丽!
……
公元454年,大业武辉二年二月初,皇帝吴立炎宣布,调集全国物资,前往幽州地区。
整理军备,更换士兵装备,筛选精兵强将进入队伍。
一道召命,让底下的人忙疯了,尤其是宜王吴熙,临时担任幽州刺史,主持物资调配事宜,并且允许自己组建临时的班子进行管理。
关东各势力一看,就知道皇帝还没有放弃宜王,吴熙还有机会!
可接下来的另外一个安排就让他们瞪大眼睛了。
原因很简单,吴熙去了幽州,那么都城洛阳自然是要有人管理。
这个人毫无例外,是洛王吴欢,然后吴立炎还安排了一位亲王来辅佐他,作为副手。
秦王吴立奇。
这位爷是吴立炎一母同胞的亲弟弟,早年间被封为永王,吴立炎登基后按照业朝的规矩,同辈的藩王就要改封号前往封地。
所以吴立炎也是豪不吝啬的给了自己老弟秦王这个尊贵的封号。
在大业朝廷,一字并肩王里最尊贵的封号是周王(因为吴承宗称帝之前就是周王),然后到吴王(因为吴是皇帝姓氏),紧接着就是秦王了。
眼看老爹让那么尊贵的皇叔来辅佐老哥,吴熙在前往幽州的路上心急如火。
幕僚张浩告诉他,一定要冷静,然后给他分析。
“昔日殿下您曾经为陛下监国理政,独自一人掌控大权,而现在的洛王理政则是有副手,从这里看,或许陛下并没有那么相信洛王的能力!要知道,坐镇中央可不比坐镇幽州来的容易!”
“之前殿下已经在中央掌控朝堂,获得基础以及影响力,并且向陛下证明了您的能力,现如今陛下派遣您前往幽州都督一切事物,很有可能是陛下想考察您在边境上的掌控能力,若是这一次您同样和之前在朝堂一样,把事情处理好,那么您的机会依然很大!”
“目前洛王的优势于您来说,只不过有葛家联姻,但葛家背后的宋家因为宋寖之死而落寞,葛家本身也是依靠着退休了的葛延维持尊荣地位,可是今年葛延六十七了!过几年等他一死,洛王还有什么能威胁您的呢?”
“所以在这几年里,您要内修德政,外修武功,展现自己的能力,不出意外,过几年葛家同样落寞,陛下对于宋寖的兄弟情义淡化,那么他说过的建议洛王为君的话自然变得可有可无。”
这位幕僚的话令吴熙茅塞顿开,感觉拨云见日一般。
这样的人可谓当之无愧的能人。
这样的人是从哪里冒出来的?
答案揭晓,张浩(430-458),德侯(公侯伯子男)。
他老爹叫张升,德国公。
张升(399-451),他在几年前就已经病逝,这位同样战功赫赫的老将人生最后一场大规模之战就是在西北战败。
虽然是因为甘赢的锅,可他周围三军主帅,损兵折将,也是受到了牵连。
若是当初平定高泽宇的时候没出意外,那么他的德国公爵位自然固若金汤,并且还能成为不递减的程度。
可惜了,一战失利,让他郁郁而终,并且儿子张浩也只能降为侯爵。
不过张浩这个人天生聪明,少有神童之称。他想完成自己老爹的志向,让张家成为大业与国同休的公爵。
所以选择了一条路,那就是投入宜王,成为宜王党!
张浩跟着吴熙到了幽州,立马开始调配军用物资。
三月中旬,皇帝吴立炎下令,御驾亲征。
调集征伐营五万,北骑军三万,都护府军三万,京军一万。
合计十二万大军。
调遣黄河以北的宿卫军合计八万余人,民夫劳役三十万,牛马驴等牲畜十万余头,以此保障前线军需。
三月底,皇帝吴立炎在洛阳城外筑天坛祭天,祷告上苍,业朝要收复华夏九州最后一个板块。
四月初一,吴立炎离开洛阳,北上。
随军大将有越国公林启,南越公林德,冠英公宇文延,太原将军宇文峥,天南伯梁坦子(伯爵,平定长沙封的),邺城将军李旺(就是梁坦子的搭档)。
业军渡河后,途径三郡,魏国公甘赢出城为皇帝大军接风洗尘,不过吴立炎只是远远的看了一眼甘赢,并没有过去叙旧。
看见这一幕,甘赢明白,自己恐怕再也回不去了。
平城太守苏允(398-466),负责和北方柔然部落的各项外交事务,在草原接见了柔然使者,本来是想告诉他们,业军入辽东,他们如果敢轻举妄动就干他们来着。
没想到一见面,柔然使者就虔诚的表示,可汗已经准备好了三万精锐骑兵,前往高句丽边境,为天朝征战!
得知这个消息,苏允思考了一会,然后交涉,柔然可以协助业军,但必须听从业军的调遣,所以他要亲自去柔然军中。
闻言,使者猝不及防,然后问他,业军打算派遣多少人过来和柔然骑兵协同作战。
苏允表示:我一人以及二十名护卫足够了。
然后就真去了。
单枪匹马,进入敌营,掌控军队,胡人不敢怒,不敢反对!
苏允的自信心来自于他背后的庞大帝国。
他知道,背靠大业这个参天大树,他将无所畏惧!
给柔然一万个胆子他们也不敢伤害自己!
苏允,通过此战成为了大业朝的传奇!
当然了,他可不是本章的主角。
接下来,主角登场!
盘踞华夏东北,朝鲜半岛北部的庞大国家,高句丽。
高句丽(前37-668年)。
高句丽政权为西汉建昭二年(前37年)由扶余人朱蒙建立于西汉玄菟郡高句丽县境内。
其都城三治两迁,初期都城在今辽宁省桓仁,公元3年迁至今吉林省集安,427年再迁至朝鲜半岛平壤。
高句丽强盛时疆域,东部濒临日本海;南部控制了汉江流域;西北跨过辽水;北部到辉发河、第二松花江流域。
汉朝以来高句丽处于历代中原政权的羁縻藩属体制之下。迁都平壤以后与朝鲜半岛南部的百济、新罗展开争雄。(注一)
直到本年,454年,高句丽已经是达到了一个鼎盛阶段。
公元404年,高句丽彻底占领华夏辽东地区。
辽东沦陷已经过去了五十年。
现阶段高句丽王为长寿王(394—491),名高巨连或高琏,为高句丽第二十代国王(413年至491年在位)。
长寿王在位时期是高句丽的全盛时期。427年,他将高句丽的都城迁至平壤,这标志着高句丽将其扩张的方向从中国辽河以东地区转移至朝鲜半岛。(注二)
该说不说,这位大爷是真的高寿。
高句丽在他的手里也是达到了全盛时期!
时至今日,他也是有六十岁了。
他的四女儿高芳(419-449)曾经是北魏的皇后,太后,但伴随着业北伐灭北魏,也是被吴立炎一把火烧了。
那个时候的高琏只是暗中支援物资粮草,并不敢出兵。
毕竟现阶段高句丽重心在朝鲜半岛,能不招惹庞然大物的业朝就不招惹了。
面对业朝的不宣而战,高句丽上下都是震惊不已。
谁能想到泱泱大国的业朝竟然不讲武德。
毕竟皇帝吴立炎可不是个好讲话的,他也明白,口头上勒令高句丽退还辽东肯定是不可能的。
既然如此,那就先全军列阵,大军压境再谈判。
若是高句丽不识趣,那就打他一顿再谈判。
最后还是顽固不化,那就……没有然后了。
高句丽上下在思考了一番后决定。
集齐全国之力,抵御大业!
固守城市,拖死大业军队。
目前高句丽内有多少军队?
约40万。
派遣辽东备战的有27万。
业军12万VS高句丽27万,优势在我!
高句丽王高琏:“不论怎么讲,会战兵力是27万对12万,优势在我!”
(注一:取之于百度)
(注二:取之于百度)
(本书纯属虚构架空,较真出门右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