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一过,风都吹软了,整个沈家村里里外外都是新翻出来的泥土味儿,混着桃花柳芽的香气,闻着就让人心里舒坦。屋檐下,不知道啥时候回来的燕子,正叽叽喳喳地衔着泥,忙着搭新窝,给这安安静静的村子添了不少热闹。
开春了,日子就有了盼头,人也跟着忙活起来。家家户户都把犁耙家伙事儿搬出来,叮叮当当地修补,准备下地干活了。
沈家也是一样,一边拾掇着农具,一边给要上京赶考的沈守正收拾行李。
十一月大的沈念安,已经能含含糊糊地喊人了。“爹爹”、“娘”、“奶”,这些词儿从她那粉嫩的小嘴里冒出来,奶声奶气的,把一家人的心都给喊化了。
最逗人的是她学走路的样儿。小短腿还使不上劲,身上又穿得厚,走起路来一摇一晃的,跟个小企鹅似的。可这小家伙脾气好得出奇,摔个屁股墩也不哭,就眨巴着一双乌溜溜的大眼睛,自己爬起来拍拍小手,又接着往前挪。
赵氏看着是又心疼又好笑,嘴里老念叨:“我们家念安啊,真是来报恩的,瞧这小模样,摔了也不哭,多省心。”
沈守正出发前两天,沈念安在心里做了个大决定,得给爹爹准备点特别的行李。
这天晚上,杨氏正给她换尿布,沈守正在旁边收拾书。沈念安瞅准爹娘没注意,意识悄悄溜进了【芥子灵境】。她在空间里熟门熟路地挑挑拣拣,什么清凉油、治感冒发烧的药、拉肚子的药,还有云南白药和纱布,一样一样地都收好。
然后,她假装没事儿人一样,小手在襁褓里掏啊掏。下一秒,一堆花花绿绿的小盒子就凭空出现在她的小手里。
“念安,你鼓捣什么呢?”杨氏低头一看,整个人都傻了。她家念安又变东西出来了?
沈守正也停下手里的活儿,凑过来看,这些“神药”他见过,每次都是女儿在要紧关头变出来的。虽然心里头跟打鼓似的,但两口子谁都没多问。他们心里都清楚,自家这个小宝贝有天大的本事,这是他们一家人的秘密。
“念安这是给爹爹准备东西呢?”沈守正放柔了声音,心里跟灌了蜜似的。
小家伙使劲点点头,小脸上那叫一个认真。她又把小手伸进襁褓里翻了半天,很快又变出更多东西。牛奶、面包、方便面,还有什么自热小火锅、自热米饭、牛肉干、老干妈,花生瓜子小饼干,稀里哗啦地堆满了半张床。
最后,她还拿出了几袋子灵泉水和好几根一看就年头不短的灵芝,其中一根药香味儿特别浓,一看就不是凡品。
“念安,变这些东西,你会不会难受?”沈守主心疼地摸着女儿的小脸,“要是费劲的话,爹爹不要也行。”
沈念安心里一暖,小手抓着爹爹的手指头,用力摇了摇。她心里可清楚了,【芥子灵境】里这些东西多得是,用完了还能再种。她挑的这些药啊、吃的,就是想让爹爹在路上方便点,万一遇上事儿,也能拿来打点或者救急。
杨氏看着满床的怪东西,又是心疼又是不舍。“咱们念安,可真是个贴心的小棉袄。”
除了沈念安给的这些“私货”,沈守正还得带上书本、换洗衣裳这些。东西实在太多,雇车不方便,沈家干脆又买了辆马车,还找了个经验老到的车夫。
二月初八,天还有点冷。沈守正带着小厮阿里和车夫,在全家人舍不得的眼神里,踏上了去京城的路。春闱三月十二开考,从这儿到京城得走二十多天,到了地方还得适应个十天半个月,时间确实挺紧的。
马车慢悠悠地出了村口,沈念安被杨氏抱在怀里,小手使劲地摇啊摇,嘴里含糊不清地喊着“爹爹”。一直到马车的影子在山路上看不见了,她的小手还在那儿挥着。
送走了沈守正,家里的日子也没慢下来。春天到了,农忙也跟着来了。下了两场春雨,田里水也够了,男人们赶着牛、拉着犁,天天泡在田里。今年家里多了几十亩地,虽然雇了人帮忙,但自家人也得看着才放心。
到了二月二十四这天,赵氏把家里人都叫到上房开了个会。
“明天是二月二十五,是今年上半年唯一的好日子。”赵氏坐在炕上,脸色挺严肃,“办红白喜事的都爱挑这天。”
“咱们家亲戚里头,就有两家要办喜事。”她掰着指头数,“一个是老大媳妇娘家的侄儿娶媳妇,还有就是我那个继妹家要嫁闺女。”
“另外,县城里的夏府和秦府也送了帖子来。”
孙氏、付氏和杨氏都坐得端端正正地听着,等婆婆发话。
赵氏清了清嗓子,开始派活儿。“老大两口子,你们回孙家吃喜酒去。我这儿有几根好参,你带去给你娘补补身子。”
孙氏一听那人参就心疼,但也知道这是婆婆看重娘家,不敢说半个不字。“儿媳记下了,一定把话带到。”
“杨氏,你去县城秦府那家,他们家办的是冥婚,你去是给咱们家撑场面。”赵氏看着杨氏,话里带了点歉意,“不过念安不能带去,那种场合,小孩子魂魄不稳,容易被冲撞。”
杨氏点点头,虽然舍不得女儿,但也知道这是为孩子好。“那念安咋办?”
“我带念安去莲花地朱家,就是我那个继妹小赵氏家。”赵氏说起这个,语气里有点说不出的味道,“我跟她没啥情分,但现在家里男人都不在,我去一趟,也省得你一个女人家带着孩子去那种晦气地方。”
“至于老二媳妇,”赵氏看向付氏,口气缓和了不少,“你就在家看家。等我们都忙完了,我给你钱,你买些东西回娘家看看你大伯大伯娘。”
付氏一听这话,眼睛都亮了。“谢谢娘,儿媳一定把家里看好。”
二月二十五这天,南方特有的那种细雨下个不停。雨丝打在青石板上,沙沙地响,空气里都是湿漉漉的泥土味儿。
吃过早饭,沈老头就带着二儿子下田看水去了。七个半大小子背着书包,踩着湿漉漉的路去上学,念书声在雨里听着都格外清楚。
沈景行和孙氏套上马车,往林家去了。杨氏也准备去县城跟她嫂子碰头,顺道先把婆婆和小姑子送到朱家。
朱家跟沈家,关系说不上好。赵氏那个继妹小赵氏,是个心思多的,以前没少让赵氏在亲戚跟前下不来台。还是等沈守正中了举,她那态度才好起来,说话也客气了。这次是她闺女出嫁,按理说赵氏这个当姨母的,是该去一趟。
马车在雨里慢慢走着,沈念安被裹得像个小粽子,在奶奶怀里睡得正香。
杨氏看着睡着的女儿,心里空落落的。这还是她头一回要跟念安分开这么久,虽说就一天,可心里就是不踏实。
“娘,朱家那边……”杨氏想说又不敢说,怕婆婆带着念安去那种人家吃亏。
赵氏好像看透了她的心思,轻轻拍着怀里的孙女。“放心吧,我心里有数。”
“咱们念安这么招人疼,就是那小赵氏,她也不敢慢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