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恃君览》:【凡人之性,爪牙不足以自守卫,肌肤不足以捍寒暑,筋骨不足以从利辟害,勇敢不足以却猛禁悍】,人受到自己的客观因素的制约,有各种各样的事做不成。如何不接受呢?但是我又想起,荀子云: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人的长处绝对不在撞墙上,人能掌控万物,靠的是使用工具,或者和蚯蚓一样,用心专一,而不是本身的暴怒。
事物之所以可以聚拢到一起,那就是因为聚拢起来的收益大于分离的收益。否则,那也必然会恰恰相反了。
今天看蚂蚁搬家,又看《吕》,想了很多。如果我没有私心,如蚂蚁一般,自然不会有痛苦。但是,【君道不废者,天下之利也】,一些东西之所以能保存下来,一定是在对环境的适应过程中,接受了足够的考验,在很多的时候,都是收益大于亏损的。至于,所谓存在即合理,不不不,应该不是如此,至少要存在一段时间,需要考验它合不合理,不合理自然就消亡了。
你改变了自己的样貌,又改变了自己的声音,那又能如何呢!你是你,你不是你,都不重要,因为对于别人来说,你是什么不重要,你给别人能带来什么很重要。唔!自己与自己相处,真的很难吗?接受自己就好。而你如果为了获取别人的信任而改变,哎!那也还是很悲哀啊!如果可以,我真不想让仇恨占据自己。
人世间的真真假假,真的只能用生与死来证明么?唔!好像是某种独有的浪漫吧!
杰出的人谋求长远的利益,并且为自己信奉的信念坚守着,向着自己选定的目标前进着,这可以说是知行合一了,然则,他的一切想法不一定是对的,也可能经过时间的验证,是错的,不过没有关系,有些时候,是不以成败论英雄的。
古与新的关系,古与新的优劣,光靠争论是得不出结论的。陈述了一些事实,也是不完全的事实,就像参考一样,即便得其形,也不得其实。过去所留下的阡陌交通、所种植的树木、所建立的良田水利,无一不方便着现在的生活,可是,它们并不能总是完美,总有瑕疵,这时许多人提出要改变,改变自然是要改变的,可是不必不容纳瑕疵。如果不是前人的引导,如果不是巨人的帮助,后人怎么能看得到这些呢?事物的演化,如无极特殊的情况,必然是按照增量的形式,而不是以绝对的形式。用一句时髦的且不是太恰当但是很形象的话来描述,就是shit上写shit。
外人,观察者,觉着燕雀和鸿鹄不合,就觉着它们不一样,志向不同,实际上,它们二者的不同,何止在志向之上?志向不过是最外部的东西。
这个故事很有意思,天气寒冷,一个杰出的人和一个小混混将要冻死,如果是你,你选择让谁留下?用这个模型还可以写许多场景,比如孤岛求生啊、什么升力不够的热气球以及什么破了的船,唔,但这个不是重点。重点是,这个东西不是选的,不是说你选谁去牺牲,谁就会老老实实牺牲,正常情况下,不贤德的人一定会想办法杀死贤德的人而不考虑其他问题。呼呼,这时候所谓的杰出是不值得考虑的。【夫不肖人也,又恶能与国士之衣哉?】。一个贤者的仁爱的思想,也只能用贤者的牺牲来证明了。唔!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如果看待一切事情都用生与死的尺度,那么几乎就没有什么其他的事能让人迷惑。令人不快乐的,绝大部分都是完全没必要的东西,而真正重要的事物,永远都徘徊在隐身与绝望的极端。
你为何忧愁?说,不知你的人,觉得你在焦虑,知道你的人,觉得你是有所求。其实就是求而不得嘛!为何忧虑,那就是认为得到了什么就可以解决一切烦恼,实际上烦恼是源源不断的,不试图一劳永逸,就不会因为接受不了落差而绝望。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有它自己的时间,你要做的,就是顺其自然。
对待事物最好的态度,就是安然。【疾不必生,徐不必死】,不紧不慢,挺好的。逃不掉的,终究逃不掉,保持坦然,效果总会更好些。
有些人是如此,你可以令其生,你可以令其死,可你就是无法改变他的节和他的道。
同类相引却又同极相斥。前者是因为共振,后者是因为一山不容二虎。这个世界,怎么会没有矛盾呢?欢喜时相互嬉戏,愤怒时相互加害。害!不说了。
修行是对内的,而不是对外的,如果能管好自己,自然就可以让别人高看一眼,又何必天天炫耀呢?
圣人给自己安排的任务,是符合春夏秋冬的流转的,怎么会因为自己的需求而尝试改变四季的规律呢?
我们不用,也不需要把自己弄得很狼狈以后,才明白一些道理,多听劝,多思考,明显可规避的风险,要及时规避掉。
哦!达郁篇!让我想起了郁达夫,咳咳!跑题。它说人的部件是相同的,要做的事也是基本确定的,总结为一句话就是,精神其文明,野蛮其体魄,【筋骨欲其固也,心志欲其和也】。锻炼的目的是为了健康,不是为了暴力,心应该平和。然后,要动起来,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人不能封闭,封闭会导致偏激,然后生病。封闭意味着阳光进不来,人会变得阴冷,变得孤独。
其实我是没有权利堵住别人的嘴的,并且,别人的实话虽然会伤到我,但是,我却并不是一点也没有收获。是的,我可以发脾气,但这样又能如何呢?发脾气是糊涂的,解决不了问题,弊大于利。而且,你真的希望有那么多人曲意逢迎你么?
【夫厚於味者薄於德,沉於乐者反於忧】,固然,我为什么忧愁呢?就是因为自己很想享乐而始终无法得到,所以忧愁。如果我没有欲望,真的就不怎么会忧愁。而且,我越是享乐,我就越是难过,就越是因为不能持续享乐而不快乐。
【壮而怠则失时,老而解则无名】,我虽然没有经历那么多,但是还是可以使用我最近几年的经历来揣摩这句话。那么每一个新的人生经历,都可以分为,初始,壮年,老年,结束。(唔!是的,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然后,我在最开始的时候,还是很认真的,随着我经历增多,我也开始找到了无痛懈怠无痛摸鱼的方法,于是总是贪求舒服,摸鱼,不去琢磨,不去询问,不去做事,最后劝说自己不喜欢,不去追求,这倒也没什么,不付出不羡慕无回报,天经地义。但是,当我逐步踏入一段时间的晚年时期,我开始着急了,我因为自己没有做什么有意义的事,开始自卑,开始急躁,希望能快速获得提高,快速获得成果,此时才明白,书到用时方恨少。越是走到尽头,就越应该安安静静,这句话提醒了我,不要在离别时刻做任何激进的事,因为不论怎么做,都将要结束了,该内涵的,就不要再泄漏出来。索性劝自己不在焦急,而是要潜下心来积累,告诉自己这只是人生的一个阶段,不是整个人生的终点。我也明白,该好好学习的时候,真的要抓紧时间。
哎哎,又不是什么忏悔,别太低落,时间还很多,青春也还在,桂花酒,少年游,能怎么了嘛!该勉励的时候,除了必要的酒,就不要老是喝酒了。不用过分尊贵,也绝对不能过分享乐。
《吕·恃君览·达郁》中有一个小故事和邹忌讽齐王纳谏很像,好话蒙蔽人,好话产生的利处自然是比弊端大的,很庆幸身边没有这样的谄媚之人。(呼呼!地位不到怎么会有呢?不过但愿,自己能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吧!)让你当众出丑的人,有改正你缺点的能力,虽然可以委婉劝谏,但是即便不委婉,也至少应该心存一些感激。
身上挂着责任的人,是不能为所欲为的。【重任也,不得以快志为故】。
【将欲踣之,必高举之】。想要把一件东西摔碎,那么就要先把它举高。其实无论身处何地,本身都是没有问题的,有问题的,是你脚下的支撑。不需要极端的思考,任何事物,都可以或必须一分为二地看待。
【人主之患,患在知能害人,而不知害人之不当而反自及也】,合乎情理之寒尚且有损,何况是不当之害?我们往往是因为太为自己思考了,所以做错事,很多时候不会因为为自己思考得少而做错。如果一件事真的值得,那就豁出来做吧!
永远不要尝试追赶别人,最需要做的事,不是攀比,是明白事物最根本的地方,是了解真理。一旦精力消耗在这样的无所谓的事情上,就没时间探求真理了。
我们总是说“不要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这是一句什么性质的话呢?第一,没有人能总是做到,也没有人能总是做不到。所以有了第二,这是一句提醒,而不是装b用的话语,你可以提醒我,我也可以提醒你。
诺言有时可以实现,有时实现不了,那是因为人的能力在波动,事情在发展。那么,即便自己做不到,也可以承诺么?不妨理解,承诺是一种态度,即便我真的做不好,但是可以做的越来越好,如此就可以。但是,额,只能兑现不好的诺言,享乐的诺言,别的一概做不到,不考虑,那还是别承诺了。噗噗!该血气翻涌的时候,还理智上了?可是,终究还是,不想将诺言太感性化啊!
圣人凭借什么预知未来呢?【圣人之所以过人以先知,先知必审徵表】。凡人只看表象,圣人对应着表象,看征兆,也就是,我们只能看到一个地方有一个东西,圣人却在考虑它的速度和加速度,如果这些都明确,自然可以预知未来。
可见一斑。看一个人是否优秀,不需要考察全局,观看一两个细节,也就明白了。
《开春论》:又开春啦!春雷令万物复苏,这个我没有明显的感觉,因为我主要的感觉是,春风令万物复苏。不过雷自然是有一些寓意在的,比如,有些蘑菇就是在打雷后从地上钻出来。
拥有一个良好的饮食起居,好运气自然就来了。梧桐枝已有,就不愁凤凰不来栖息。(但是我是挺讨厌梧桐,哈哈!开玩笑啦)
【言尽理而得失利害定矣,岂为一人言哉】,是啊!荀子云,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别紧张,不是没说你,也不是光说你。(怎么有喜感,我是被骂过的,‘说别人没说你是吧’)。是的,对事不对人(就是针对你怎么了?)
劝谏的技巧是给台阶,加合理性,以及就是,把想不通的事情想通。这个过程,物理的世界基本不变,变化的仅仅是人看待事物的角度。那么,横看成岭侧成峰,究竟是唯心还是唯物?很辩证哦!
会夸人真的厉害!这不是捧杀,其实某种角度来看,也是给人台阶。让人舒服,至少不会让人对你想做的事产生阻碍,甚至还会帮助你,这就是口才的意义。口才可不是为了卖弄,也不是为了驳倒别人。
说话的艺术,说了又相当没说,事情却办好了,而事情办了又相当于没办,了无痕迹,只像是下了一场雪。
宁错杀不放过,仔细想来,它的破坏力要大于宁放过不错杀啊!【与其不幸而过,宁过而赏淫人,毋过而刑君子】,这句话还可以好好琢磨琢磨。
何必百发百中?何必完美?【今有良医於此,治十人而起九人。所以求之万也】,重要的是能力,有真本事,就如花开,不愁蝴蝶不来。
无论处在何种境地,都不至于过于操心能力问题。首先,如果处在低层,那么天生我才必有用,做自己擅长的,总是能找到自己的位置的,这个世界很像一场又一场游戏,有C位就要有辅助,不怕找不到位置,只怕眼高手低。其次,如果你处在上层,自然没有必要事事躬亲,知人善用,此乃王道,又何必操心能力不足?最后说最麻烦的,处在高不成低不就的位置,好像什么能力增强了,都会使自己的状态变好一点,又好像不管加强什么都很鸡肋,我倒是觉着,在这样的时候更要好好放松,无问东西,学习了,就当做是涵养自身,不用带有什么目的性,否则,真的,很伤害自己的精气神。
厉害的人,就像一阵清风,不会像惊雷。是的,相较于春雷,我还是喜欢春风。春天来了,人们不知道么?春雷提醒个什么劲?
【身者,所为也;天下者,所以为也】,有点《庄子·养生主》的意思了。什么是身之本,什么是身外之物?不应该是一目了然?可是人,真的很难摆脱这种糊涂啊!应该是谁也做不到清楚吧!我估计削足适履的人也不总是糊涂,更多的时候,是出于无奈,又不想让人知道自己的无奈,于是装傻。唔!【不以所以养害所养】,乍一听很有道理,转念一想真的很难。天下之事,有哪一件不是知之甚易,行之甚难呢?
两臂重于天下,这个故事在哪本上书也看过?《庄子·让王》,哎!吕不韦你怎么回事?哈哈哈!算了。
【不能自胜而强不纵者,此之谓重(chong)伤】。这句话深得我心,既然没法自律,就好好玩,别又这个又那个最后双重折磨自己。就是,千万别既丢里子又丢面子,至少也应该做成一件事吧!
【仁於他物,不仁於人。不得为仁。不仁於他物,独仁於人,犹若为仁】。不爱自己的同类,却爱花花草草,这不是真的仁爱。这句话也能引我深思啊!
凡人的思维总是,因为自己得到的少而愤怒,而圣人总是因为自己得到得太多而羞愧。
墨子和公输般的故事,是《墨子》里的故事吧!吕不韦你小子!
明知是错还要做,是因为要李代桃僵。
炎热与寒冷从来都没有错,只是它们一般不合时宜。
之前说,快不一定好,或者又说,快具有代价。但毕竟,抢时间的事,还是快一些的好。否认一味追求速度的同时,没有批评速度的意味。
事后,从全局的角度观看事物,会得出什么结论呢?发展过程中,最合理的是把最长处和最短处单列出来,发扬长处,是为了收获,补偿短处,是为了均衡。制约你进一步发展的,是自己的短处,决定你能发展多远的,是你的长处。其余平平之处,就平平对待,精力有限。
唔!管仲和鲍叔牙怎么还是政敌嘞?这就是管鲍之交乎?思之,令人慨叹不已。反目成仇,唔!
不说别的吧,我看过管仲的著作,叫《管子》,但是似乎没听说过鲍叔牙的作品,可能是我孤陋寡闻。算了,不提了。
最后两个故事,一个刺杀,一个大力士,好像是没有写完,故事不是很完整哦!原文想说什么,还未参悟完全,可能是有亡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