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立炎回长安之后,西北的局面也是慢慢的稳定。
他回来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召见了徐州郡太守,张朋,把他调任尚书省任职,然后又调郑宣入主尚书省担任丞相。
朝堂的第一机构里面一下子来了两个新人,自然是引起了不少的轰动,尤其是尚书省丞相,那可是机构里面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存在啊。
可是震动归震动,倒是没什么人反对。
原因很简单,这两个人大有来头。
张朋(404-469),河南许昌人,圣治五年(公元438年)五月份,被给予子爵爵位,上任徐州郡太守。
445年-456年任职尚书省成员,459年告老还乡,被封为伯爵,469年死于许昌,业文帝停朝三日,以为哀悼。
为什么他会获得如此的待遇?原因很简单,他有一个妹妹,张毓。
张毓(407-480),业宣帝吴立炎的皇后!
不得不说,宣帝吴立炎和皇后张毓的相遇相识实在是带着戏剧性。
公元424年,十八岁的吴立炎正在率领大周军队攻城略地,把邺城周围吊打了一遍,并且攻克了这个大城市。
进入邺城的时候,他在这里遇见了之前北魏南下攻击刘宋的时候掳掠来的张毓。
那一年张毓十七岁,正是貌美如花的年纪,只不过当时看起来有些灰头土脸(主要是为了防止被北魏士兵看上糟蹋)。
“时帝入城,路人皆惊,唯独后定立而视。”
面对骑兵的威慑,张毓并没有和其他人一样,跪在地上瑟瑟发抖,虽然说这个举动看起来有点木讷,但却得到了吴立炎的欣赏,紧接着就点名道姓让她来伺候自己。
本来只是想当个婢女使唤,谁曾想等张毓洗把脸,梳妆打扮好之后,直接惊艳到了吴立炎。
十八岁血气方刚的吴立炎直接就想拉着张毓却办事,但张毓以死相逼,说自己不是随便的人,如果想和自己一起,那么就需要明媒正娶。
听到这里,吴立炎就直接答应了,然后真的在邺城和张毓大婚,虽然并不是很热闹,但也是轰动了邺城和周边地区。
在长安的吴承宗知道后本来是有些不满的,主要是嫌弃张毓出身低微,可王后宋青玉却说:“陛下,你我夫妻,皆起自微末,何以嫌弃他人?”
有了这句话,吴立炎才是彻底把张毓扶稳在太子妃的位置上。
关于皇后张毓的话之后再说。
现在回到刚才的话题,讨论一下另外一个人,郑宣。
郑宣(383-449),当时的河北文学大家。
北魏时期就把他奉为一代宗师,年轻时候的郑宣胸怀大志,想报效国家,但碍于他汉人的身份,在北魏是很难被委以重任的,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是崔浩。
吴英六岁的时候,吴承宗为自己的孙子挑选老师,第一个就是选择了郑宣。
由此可知,他的影响力以及身份。
那就是永王的老师。
这两个人一个吴英的舅舅,一个吴英的老师,并且都是坚定不移的永王派。
他们两个调入尚书省,意思不言而喻了。
吴立炎调集他们一起进宫的时候曾经说过一句话。
“尽力辅佐永王。”
有了他们,吴英势力自然是越来越强,但吴立炎还是心疼自己的两个儿子受了无妄之灾,但他很有智慧,并没有直接下令,让吴熙吴欢恢复之前的情况,而是让吴英过段时间再亲自发文,这样子顾及了他的威严。
吴英心里不爽,但也只能照做了。
就这样,朝堂看起来平静了很多,事实上也是如此。
尧圣元年就在暗潮涌动之中结束了,这一年里面,大业帝国开疆扩土,控制西北,威慑西域和草原,武德充沛。
一转眼就来到了尧圣二年(446年),这一年正月十五,吴英一派的官员就开始上书,希望吴立炎立太子。
不仅如此,后宫的皇后张毓同样是和吴立炎提了太子的事情。
虽然吴立炎还想考察一下吴英,但看情况,似乎不行了,毕竟接下来他还要继续御驾亲征,留守吴英终归是需要一个名正言顺的身份。
所以他无视了甘赢等反对派的请求,于二月初九正式祷告上天,祭祀祖庙,立嫡长子吴英为皇太子。
这一天,吴英坐上了他梦寐以求的位置,时年十九。
不得不说,接下来吴英的心也是收了,没和自己的亲兄弟阴阳怪气了,一时之间,也是兄友弟恭起来,关系反而是融洽了许多。
只不过四月份的时候,他依然是让吴欢离开了洛阳,到了宜阳上任,可以理解,毕竟洛阳比较敏感。
吴立炎的文官班底就是在洛阳培养起来的。
紧接着到了六月份的时候,甘赢上书,表示东都洛阳已经彻底完善,并且迁入八万百姓,安居乐业。
迁都之事,已经就绪。
得知这件事情之后,吴立炎大为开心,并且宣布,洛阳地区极其周边,免税三年!
然后就让文武百官准备迁都事情。
东都洛阳修建十几年了,早在武帝吴承宗时期大家就知道了迁都是迟早的事,所以反对的声音并没有那么多。
关于迁都,这可不是小事,而是关乎国运的大事情。
金朝与蒙古一战失利,于是迁都开封,导致中原和东北隔绝,被蒙古帝国逐个击破。
北宋开国,原本赵匡胤想定都洛阳,以保帝都根本的安危,结果他老弟赵光义来了一句“在德不在险”,所以帝都开封。
然后出现了澶渊之盟,城下之盟;靖康之耻,金朝灭北宋。
明朝迁都北京,大明战神朱祁镇……额,差点被灭,多多少少也属于迁都影响国运了。
所以这件事情在当时影响很大,皇帝到贩夫走卒无一不是关注。
说来也是好笑,反对迁都最多的并不是那些达官显贵,而是贩夫走卒。
原因很简单,原本长安的人都是首都户口,就算是卖房子都可以得很高的价钱,毕竟寸土寸金嘛。
可是现在一搞迁都,好家伙,直接变成了一线城市户口,换你你干吗?狗都不干。
准备工作不长,但也不短,足足三个月。
到了九月初十一的那一天,吴立炎再次来到太庙,祷告上天,并且和列祖列宗打个招呼,然后还去了吴承宗的帝陵打了声招呼,表示将来您老一个人埋这里吧,儿子就不打扰了。
在这一点上,大明洪武大帝和吴承宗怕是有很多共同语言。
浩浩荡荡的迁都工作,正式开始!
这一个过程也是顺利,没有什么幺蛾子发生,到了十月中旬,迁都工作正式完成了。
这一次迁都对于大业帝国来说意义非凡。
为什么呢?因为他的迁都代表着业朝立国二十几年,已经开始融入民众以及地方氏族之中了。
关中地区是大周的底子,一直留在这里倒是没什么,但长此以往,难保这个帝国不出问题,因为河北地区,江南地区全部都是大周,业灭亡的国家。
北魏是异族,所以在北方不怎么得人心,但南方可是晋,刘宋,向来被无数读书人奉为正统帝国王朝。
更有甚者,把大业当成了西北蛮夷之国。
所以为了稳定南北统治,继续龟缩长安关中是不太好的(地理位置上看的确是如此)。
业和汉朝不一样,西汉帝都长安可以稳定,业朝不行。
说白了,根基不稳,至少还没有彻底稳下来。
西汉的时候从王公贵族到平民百姓几乎是大削弱,谁还跟你反?
现在可不是了,业朝初期很担心南方死灰复燃。
尤其是齐王之乱的时候健康城就是刘宋余孽打开的。
因为如此,林众死了。
迁都洛阳,不仅仅是维护统治,还是大力恢复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政治做出贡献。
大周成立之后,关中地区的人都是去重拳出击打人的,可没有人来打老秦人的啊。
齐王之乱亦是如此,乱的都是中原地区。
所以长安地区哪怕是抽调了大量男丁,可至少也是保住了其他人的安全。
经济文化没有太多的波及。
长安迁都到洛阳,可以把那稳定的局势,繁荣的经济,百家争鸣的文化全部都拉到中原去。
吴家人不是东南的皇帝,也不是关中的皇帝,而是天下的皇帝。
所以吴立炎就必须要迁都。
天下之中的洛阳就这样再次成为了都城。
洛阳,在不久后会变成一个光耀整个东亚地区的大都市。
都城的事情完成了,吴立炎也是松了口气,然后和自己的两位丞相以及太子吴英也是一起治国。
尧圣二年的事情就这么多。
大业帝国在这一年总体上来说还是很可以的。
万国来朝,天下中心。
一转眼,时间来到了尧圣三年。
二月份的时候,在西北武威郡的宋寖上书,表示西北早已经整理好了可战之士十五万七千余人,只要长安方向送过来一年的粮草和军饷,他可以立马踏平西域,重现几百年前大汉的西域光耀。
收到信封,吴立炎召集尚书省全部人开了个会,然后又和两位丞相以及太子一起讨论这件事情。
到最后得出结论,可以打。
于是皇帝压下朝堂内部的反对声音,命令宜王(吴欢,因为洛阳是帝都了,还叫洛王不合适,还是太子吴英提出来的。)吴欢押送粮草和军饷去往西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