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撕破脸皮!(1 / 1)

业,尧圣三年(公元447年)四月份,宜王吴欢押运粮草,抵达姑臧城,即武威郡周边。

大批粮草军饷的抵达人西北的都护府军上下兴奋了起来。

吴欢在此期间的表现极好,上下运输官员,无人贪污军饷,纪律严明。

这一点宋寖也是很认同的,毕竟这是一件难得的事情。

要知道,之前太子吴英监督运输粮草的时候,手下就有官员贪腐,虽然和吴英没关系,但也能说他御下不严。

再加上吴欢的武力值比较高(能拉大弓,马上舞刀弄枪),宋寖一时兴起,就把他留下来了,先斩后奏,再上书给吴立炎,说带着二皇子出去玩玩。

这一招先斩后奏,让吴立炎哭笑不得,不过他也是信得过宋寖,所以让他带着吴欢出去了。

否则手握重兵,镇守一方,携带皇子。

好家伙,完全可以割据自立为王了。

朝堂不是没有人提出意见,但无一不是被吴立炎无视了。

五月份,业军抵达西北边境,随后向西域的几个小国发起战争了。

这一战主将是宋寖,副将张升,高泽宇。

一南一北,两路并进。

西域诸国,不论是单独对抗还是报团取暖,在大业铮铮铁骑兵的兵峰下都是垃圾。

西域这个地区自古以来都很难诞生强大的政权,这一点和他们的地形有关系。

几条巨大的山脉隔断南北方,并且荒漠戈壁一大堆,人口少,并且呈现出小集中,大分散的局面。

这种情况下难以诞生统一的国家势力。

所以汉朝的时候被建立西域都护府,曹魏时期曹真同样是出征西域,从新统治这一带地区,持续到五胡乱华时期。

他们是真的菜。

一旦面对一股强大的军事力量就会土崩瓦解。

宋寖在西域的时候就严格要求士兵,并且宣传大业的国策,是要稳定西北,传播文化,交流物品,促进经济发展。

然后提出国王级别的归降,根据国土面积和人口册封公侯伯子男的爵位。

一直到第二年,也就是尧圣四年(448年)三月份,宋寖大军彻底平定西域,并且建立了西域都护府,留守八万精锐军队在这一带地区。

四月份,吴立炎派遣的官员,军队,以及政策都是抵达了西域。

紧接着宋寖带领西域投降的小国之主,前往洛阳,拜会皇帝。

六月份中旬,队伍浩浩荡荡抵达洛阳城外,楚国公宋寖与宜王吴欢携带西域各国二十六王,拜见皇帝吴立炎。

紧接着到了晚上,吴立炎在皇宫摆下晚宴,让西域诸王过来联络感情。

在吴立炎没来的时候,是太子吴英接待他们的,但因为一路上这些国王都是和吴欢交流的,所以就形成了一个画面,那就是围在吴欢身旁的人有很多,反而是太子那边看起来像是被冷落了一般。

一时之间,吴英脸色不太好了。

吴欢见状,连忙带着那些国王再回去拜会吴英,然后他表示,太子是国家储君!地位尊崇!你们要好好和他相处。

简而言之就是说,你们这帮人别TM围着我,要不然我要被你们害死了!

这件事情虽然就这样结束了,可是他把吴英对于吴欢的不满再次勾出来了。

对于以后来说,不是一件好事。

晚宴之后,不久,在甘赢的生日晚会上,甘赢曾经和吴欢说了一句话。

“侄,可记司马炎,司马攸故事呼?”

这句话就露骨许多了。

或许很多人不知道司马炎司马攸之间发生了什么,但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这两个人是一母同胞亲兄弟,可是司马昭曾经犹豫想立司马攸,虽然没成功,但司马炎继位称帝之后也是整顿了司马攸,让他郁郁而终了。

这就和曹丕对待曹植差不多了。

听到这里,吴欢也是忍不住伤感起来,然后回了一句:“长兄如父,父要子死,子不得不死。”

听到这里,甘赢也是不知道该说什么了,吴欢明显就是一个不想争的咸鱼,那还玩个屁啊。

紧接着,他找到了吴熙,同样是说了类似的话,吴熙则是感叹一声。

“愿为曹植,清闲自在。”

甘赢感觉很难理解,为什么这两个人都那么怕他们的大哥?竟然愿意束手就擒?

就不能拼一把吗?

其实是甘赢自己都没有看清楚局势。

吴英的太子位是十分的稳固的,之前他好几次举动都让吴立炎不满,可是吴立炎依然是没有动怒。

甚至于在吴立炎看来,这些都是让太子吃一堑长一智的事情,年轻人多历练历练也好。

说白了,皇帝就是最大的太子党!

而甘赢这边没有捞到好处之后,也是消停了一会。

可是他消停了,不代表人家吴英消停了,吴英愣是说动了吴立炎,把甘赢调任到了太原,离开了洛阳帝都。

表面上看,这一次吴英力压群雄,让反对他的联盟里面最大的那个人离开了帝都,取得了胜利。

可事实上并非如此。

皇帝吴立炎固然想确立太子威严,但也不可能就这样放任他自我膨胀下去,更何况甘赢可是吴立炎的表弟,关系极好。

为什么外放他呢?

和当年吴承宗为了让吴承名从洛阳回来,把吴立炎扔到北方一样。

防御北方,并且组织队伍出击!

甘赢过去是为了整顿队伍的,因为甘家在山西地区的影响力极大。

而为什么吴立炎要整顿队伍呢?自然是攻击当时的北魏!

作为大业的邻居兼老朋友,他已经好长时间没有冒泡了,可是这并不代表吴立炎把他忘了。

在吴立炎的计划里面,北魏本来就是下一个目标!

第一步灭亡西北势力,第二步经略西域,把西北连成一片。

紧接着从幽州到酒泉一线,以几个大城市为起点,发起大规模的灭北魏战争!

而之所以要选择这个时候出击,是因为在今年(448年)七月二十五日的时候,北魏皇帝拓拔黎驾崩,时年39(410-448),在位二十一年。

大业正华三年(427年),北魏皇帝拓拔连在大业伐宋的时候南下,攻克平城,随后齐王吴承名杀了一个回马枪,击杀拓拔连。

然后十八岁的拓拔黎就被赶鸭子上架,继位为北魏皇帝。

算来算去,其实也没过多久,他前面的两个皇帝拓跋焘和拓拔连都是他的哥哥,两个人加在一起才不过四年皇帝生涯。

拓拔黎继位之后,面对的几乎是一个支离破碎的帝国,甚至于都算不上称之为一个帝国了。

说是游牧民族部落还差不多。

可就是这种情况下,拓拔黎硬生生的安定了帝国的内忧外患,加紧和北燕,高句丽的联盟关系,并且联合柔然,称霸一方。

在齐王之乱的时候,毅然出动大军,硬生生的虎口拔牙,攻克平城,太原等重要城市,差点重新入主中原。

如果不是那时候的大业帝国依然拥有恐怖的战力,恐怕早已经和晋朝一样,南迁去了。

就这样,接下来大家也知道了,他打压了柔然,得到了一片汉地,并且加强发展,给大业当孙子,猥琐发育。

到了圣治年间,北魏已经恢复到了他老爹拓拔嗣时期的恐怖战力。

虽然和大业相比之下差了许多,可是对于鲜卑人来说,拓拔黎是一个大英雄,伟大的帝王。

而这位所谓的伟大帝王,依然是逃不过和他列祖列宗一样的厄运,短命。

得知他死了之后,吴立炎也是曾经感叹的说:“拓拔黎死,北方无忧!”

新继位的皇帝是拓拔黎的小儿子,拓拔高光,生于439年,今年才九岁。

为什么是这个毛头小子继位呢?是因为北魏内部同样是党争了。

说白了,拓拔黎之所以能稳定北方局面,并且发展壮大,并不只是依靠自己的力量。

他那时候基本上是依靠三个力量,除了北部本土的鲜卑大族,还有从河北撤退回来的,有一定汉化程度的文臣武将,以及高句丽那边的势力。

因为拓拔黎为了加强和高句丽的联姻关系,几乎是从那边拉拢过来了一大票官员。

这些官员在北魏待久了,自然而然的拥有了话语权。

所以说,到了拓拔黎统治的后面四五年,北魏朝堂三足鼎立。

本土鲜卑,以及汉化鲜卑(包括汉臣),高句丽官员。

本土鲜卑是北魏的战斗力代表,汉化鲜卑则是治理国家的代表,高句丽官员则是联盟需要,缺一不可。

而在拓拔黎后期的党争里面,高句丽官员和汉化鲜卑联合,彻底扳倒了一群武夫的本土鲜卑,确立了拥有高句丽血脉的拓拔高光的太子地位。

一年后,拓拔黎撒手人寰,高句丽官员和汉化鲜卑在朝堂上开始壮大,排斥了本土鲜卑,几乎把他们赶出了朝堂。

但他们一味的打压和驱赶,以至于本土鲜卑的不满愈演愈烈,到最后逼得他们想要拥立其他皇族,割裂北魏。

事实上他们差点做到了。

当然了,意思还是差了点。

本土鲜卑的代表人物,皇室的拓拔高远(拓拔黎庶长子),以及勋贵公孙天光跑到了盛乐想自立为帝来着。

可是一听到大业要北伐,吓得他们立马回到平城,开始商量对策。

玩归玩闹归闹,别拿国战开玩笑。

拓拔高远很清楚,一旦他趁现在分裂国家,那么等待他的下场只有一个,那就是大业先灭拓拔高光,再灭了他。

对于吴立炎这个人的恐怖,他可是早有耳闻的。

于是乎,因为吴立炎的北伐,鲜卑北魏的三股势力开始难得的团结起来了。

事实上吴立炎并非不知道北魏的情况,只要他晚半年发动战争,说不定北方就乱了,到时候收取平城地区简直了如指掌了。

可是他没有这样做,而是想给拓拔高远加一把火,想许以册封为王的空头支票让他和拓拔高光打起来。

只可惜,被北地大屠杀杀怕了的北魏没有这个胆量和大业合作。

对于拓拔高远来说,这无异于与虎谋皮!

最新小说: 姜维传奇 果果谣 朱芴惊澜:她撕诏我登基 在跑路了吗 纵横策之草根传奇 不负生 弱点情怀 茫城 明光长昼 象棋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