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469年,大业建威二年。
伴随着鲜卑北魏的灭亡,怎么处理接近十万鲜卑军,让蓝田犯难了。
目前这些人被按照这漠南一带,可是其势力和部众依然庞大。
按照统计,鲜卑部落,有民七十万,控弦之士十万,上马为战者二十万!
现如今业朝控制他们的手段就是那些高层将领的亲人都在业军手里。
可如果业朝过多逼迫他们,这些人一旦再闹起来,那可是一件大事。
而在前一年,建威元年,在鲜卑北魏崩溃,柔然北逃之后,蓝田就已经回军太原,并且南下洛阳,面见皇帝。
朝堂上议论纷纷,大概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是建议立北魏的太子,拓跋谭为王,并且让他居住平城,处理鲜卑北魏的事务。
第二是建议效仿当年武帝吴承宗攻克胡夏那样,把匈奴人分为十二个部落,并且派遣业军管理。
两个方案,各有利弊,蓝田在朝堂上表达了自己的意思,那就是否决第一个。
拓拔家族的影响力太大了,几乎是影响了北方百年,并且拓拔家族建立的政权也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崛起,如果立拓跋谭为魏王,那么十几二十年后这小子像当年的拓拔黎和拓拔高远一样,来个统一漠南,精兵强将十万,能战之士二三十万,那不就毁了。
所以必须要消灭拓拔家族!于是拓跋谭连同其全部拓拔家族的人,被吴欢流放岭南!
而这些人在南下的时候过长江遇见大浪,直接翻船,全部淹死,至于是谁干的,没人在意……
而第二条也不可取。
当年分封十二匈奴部落是什么下场?齐王之乱,这些人马上跟着柔然和鲜卑发兵,对于这些异族,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蓝田据理力争,不可分封这些人。
而支持分封的,是中书省丞相周年,作为皇帝吴欢岳父,兼任关中地区士族的领袖,他的话语权还是很大的。
更重要的是他代表着朝堂的文臣,和蓝田代表的武将有天然的对立关系。
不过蓝田并非没有人支持,尚书省丞相梁昌,支持蓝田。
原因很简单,梁昌不喜欢鲜卑族,至于为什么?当然是因为梁坦子到现在还生死不明。
有人问了,梁坦子是被柔然暗算的,和鲜卑有什么关系?
前两年柔然鲜卑在草原上大打出手,梁坦子曾经被鲜卑控制过,为了救出自己的这个堂弟,梁昌私底下曾经联系拓拔高远,表示想花钱把人赎回来。
拓拔高远表面上同意,结果收了钱就不认账了,而且还把他收了多少钱,和梁昌怎么联系的事情全部写下来,让人交给大业朝廷,给梁昌气个半死。
皇帝吴欢明白梁昌的心思,所以并没有苛责,而是罚俸半年,以儆效尤。
梁昌这种大家族的领袖,自然不缺朝廷发的钱,可是为了赎回梁坦子,他可是把梁家一大半家底掏出来了。
被鲜卑拓拔摆了一道,不气才怪。
他心里的想法是很极端的,既然当年太祖皇帝曾经搞过北地大屠杀,那么他们自然也可以再来一次!把鲜卑全部坑杀!
周年虽然位高权重,但梁昌还不放在眼里,毕竟他的底气可不是确定关系,而是大业燕国公!
作为初代燕国公的嫡系孙子,他可是在451年就担任尚书省丞相了,并且干到458年才给周年腾位置,接任中书省丞相。
时至今日,他当了十八年的丞相了!
积攒的人脉和政权势力,不容小觑!更重要的是,皇帝后宫里,梁虞被吴欢封了贵妃!
是的,吴欢继位的第二年选妃,接纳了许多朝堂,边将,士族的族女,这也是他保持朝堂平衡的一个方式。
该说不说,论权谋和制衡,吴欢比他老爸都牛。
至于后面导致外戚干政尾大不掉,那就只能说吴欢他太过于相信后人的智慧了。
梁昌在大殿是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鲜卑蛮夷也!太宗皇帝几经征伐教化,收效甚微!为今之计,唯有效仿太祖皇帝,灭亡其族,杀尽其人,方可解北境之患!”
给人蓝田整懵逼了,毕竟蓝田也没想过那么狠。这不是学武安君白起吗?
吓得蓝田立马表示,倒也不用那么狠,可以驱狼吞虎,让那些想归降鲜卑将领各自率领部队,北伐柔然,以此作为投名状。
而业军精锐就跟在他们后面监督。
如此一来,他们就没有退路了,就算是这些人临阵倒戈跟了柔然,那么他们早有防备,也不可能损失惨重,重蹈当年梁坦子的覆辙。
而为了让拓拔家族彻底完蛋,蓝田还做了一件事,一件堪称丧尽天良的事。
他回到北方,召见全部鲜卑将领,并且当着他们的面公开处死拓跋谭。
北魏的末代太子,下场并不好。
蓝有选择给他个痛快,而是让在场的全部鲜卑将领,一人砍拓跋谭一刀。
这些人为了活命只能向昔日的旧主挥舞钢刀。
合计七八十为将领贵族,硬生生的给拓跋谭砍死了。
这一年拓跋谭二十三岁(445-468)
这些人没有退路了。
时间回到469年,三月,在得知拓拔高远已死,蓝田再次率领大军四万,向北发起进攻,命鲜卑族挑选八万精锐骑兵,作为先锋开路。
一路上业军坐看鲜卑和柔然互砍,予成可汗几乎是节节败退。
五月,予成可汗给蓝田写了封信,大致内容如下:
“致业朝北境将军,大都督,赵国公,现在我们柔然已经顶不住了,你想灭我们随时都可以,可是你想过没有,一旦我柔然灭了,你是什么下场?飞鸟尽良弓藏的道理你不是不懂。
如果你愿意留着我们柔然,我可以帮你在草原牵制鲜卑族,草原上有两个强大的部族,对你们来说也是一件好事。
但你非要赶尽杀绝,那么一旦你输了,你们的皇帝会怎么对你,鲜卑部落会不会临阵倒戈,你自己想清楚!”
对此,蓝田让使者带回去一句话:“予成死,方可和。”
蓝田以及业朝对予成可汗是绝不可能容忍退让的。
原因很简单,梁坦子以及麾下三万精锐业军,全军覆没,幕后黑手的予成绝对不可能活!
柔然不一定要灭,但予成必须死!这是大业高层难得统一的一次。
当使者返回时,予成可汗大惊失色,当场下令杀了使者,并且封锁消息。
可惜,业军没有给他机会。
接下来的战斗中,业军和鲜卑军在草原上宣传,只要予成可汗死,柔然就可以和业朝和平共处。
草原上的部落本来就不是铁桶一块,现如今贵族老爷们知道,杀了罪魁祸首他们就可以不用打仗,那么自然是有很多人琢磨着怎么割下予成可汗的头颅。
八月,予成可汗的王庭遭到自己人,柔然郝秃部的袭击,随后被杀。
予成,在位五年(465-469),生卒年不详。
而戏剧性的一幕是,带领郝秃部斩杀予成的,竟然是早已经销声匿迹的梁坦子!
八月二十五,梁坦子率领郝秃部以及柔然各军首领南下,和业朝将领蓝田会晤。
八月二十七,蓝田代表大业帝国,接受柔然部落的投降,并且立予成可汗的堂弟,缇葛成为兄新的可汗。
九月初十四,业朝大军凯旋,抵达平城,雍北王吴立奇亲自迎接。
九月十九,雍北王公布了皇帝的圣旨,柔然一分为三,以缇葛可汗为首,为柔然大可汗。
其叔霾落为柔然左可汗。
其弟宗贤为柔然右可汗。
鲜卑族一分为八,由八大可汗统领,八可汗每年需要定期向业朝贡献战马,并且可汗本人亲自抵达太原朝拜业朝的皇帝使者,以表示臣服。
至此,北方草原,四分五裂!
并且,业朝再次获得北方广大地区名义上的控制权!
此战,落下帷幕,历时五年。
十月中旬,赵国公蓝田率领诸多将领,抵达洛阳,拜见皇帝。
十一月初,皇帝宣布,封赏有功之臣。
首功,蓝田。
蓝田,赵国公爵位晋升为世袭罔替!封邑三千七百户。
除此之外,逝去的辽国公苏允,爵位世袭罔替,并且永镇辽州。
雍北王吴立奇,加镇西将军衔,加镇北将军衔,增加食邑三千户(已累计一万四千户)。(注1)
国舅爷张朋,封威武伯,递减爵位。
李旺,功过相抵,不予追究。
宇文峥,本人追封延安公,其子继任公爵位,递减爵位。
梁坦子,封蓟侯,世袭罔替,加镇北将军衔,领幽州军将军。
葛不弃,封达武侯,递减爵位。
班容,封元武侯,递减爵位,领平城军将军。
卢汉明,封延康侯,递减爵位。
李丁,加镇北将军衔,领并州军将军(太原地区军队一把手)。
陈浩,封永长伯,递减爵位。
傅容,封镇平伯,递减爵位,领雁门关军统领。
上党王吴立高,额外增加食邑五百户。
有功之臣全部封赏,有功之士,也不例外。
并且北方辽,幽,并,冀四州,免税一年。
这一战是惨烈的。
根据业朝官方统计,五年时间,城将以上,阵亡二十五位,高级将领阵亡两位(李旺,宇文延),业军阵亡六万三千余人;残疾一万九千三百余人;失踪一千二百余人;百姓亡七十五万六千余;牛羊马五十六万头;摧毁房屋二十余万……
和平,来之不易。
为什么我要花那么大的篇幅去描述这一场战争,很简单,就是想告诉大家,不管是哪一个时代,想平稳发展都是极其困难的。
有的时候可能几百年都等不来一个好一点的文治时代。
而接下来的文帝二十二年,大业终于有幸迎来的他们的平稳时代。
在扫清北方的困扰后,大业终于可以安然的发展,让吴欢实现自己的抱负了。
同一年,还有一件事,也是作为公元469年的最后一件大事。
大业建威二年十一月底,赵国公蓝田在家里吃了一顿午饭,然后带着护卫外出散步,路过一颗大树停了下来,并且靠着树乘凉。
他吩咐了一句,自己要睡会。
这位老将的眼睛再也没有睁开。
好在,临死之前,他终于实现了自己复出的心愿,并且给子孙后代留下了一份基业。
而伴随着蓝田的逝去,那一段金戈铁马的历史,也是彻底化为乌有。
那个时代,是群星璀璨的时代。
那个时代的开端,是刘裕,结尾是蓝田。
至刘裕起,沈田子,王镇恶,檀道济……一直到吴承宗,吴承名,甘祖,林大,曹达,于大文,宋得之,林众,林从,吴立炎,宋寖,宇文延,蓝田……
那个时代,结束了。(公元407-469)
(注1:业朝的镇北将军,镇南将军等为虚衔,主要是为了体现地位以及多领一份工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