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流尽头,打头风扑面而来。
那根明黄的番绳就在头顶摇晃,像悬垂的救赎。
指尖每一次即将触碰的瞬间,力道便从指节悄然流失。
岸边的呼救信号在视网膜上闪烁,却在声波抵达鼓膜前,我已沉入靛蓝的深渊。
不是惊惶的溺毙,而是茶梗在青瓷盏中舒展般的沉降。
当肺泡放弃最后一丝氧气的索取,竟有种归巢般的安宁漫过四肢——
原来深海也有慈悲。
……
重庆的晨雾从窗缝渗入时,梦境的水痕尚未干涸。
黄桷树的落叶正以病理切片般的精确度,将褐黄圆叶铺满水泥地。
手机亮起的新闻推送在晨光里明灭,像搁浅的灯塔。
匆匆啃了几口面包赶赴考场,这场考试我毫无把握。
昨夜的疲惫仍在体内淤积——
培训课结束已是晚上八点,辗转几趟地铁,终是挤上了末班车;
跟着导航穿过陌生街区,手电筒照亮偏僻的石梯,臭水沟的气味在夜色里发酵;
小区后门无人值守,却横着一道人脸识别的闸机,我只能狼狈地翻闸而入;
导航失效,绕了半小时仍找不到目标楼栋,最终还是外卖小哥指了路;
推开房门时已近午夜,破旧的床铺散发着霉味,枕头上趴着一只示威的蚊子;
那一刻,忍受一路的委屈几乎决堤。
附近酒店的订单都水涨船高,在屏幕上闪烁像齑粉中筛出的金屑,我别无选择。
蚊虫的嗡鸣与腐臭的被子彻夜纠缠,考试的压力在黑暗中膨胀……
监考老师的秒针比蚊鸣更锋利。
未完成的作文在稿纸上留下截断面,选择题的失误像鞋底的碎玻璃。
走廊里漂浮的叹息,都在印证那个真理:
“一场只取第一名上岸的考试,天下英雄如过江之鲫,我等鱼目又怎能顺遂?”
正午的骄阳把等车的人群熔化成黏稠的蜡像。
十二点四十分的公交座椅上,朋友的消息突然有了温度:“坐上车了就快了。”
两个小时的转乘中,这句话在掌心孵出羽毛。
餐厅的吊灯见证着倾诉的决堤。
当拿铁表面的拉花渐渐沉没,雨水突然叩响窗棂。
抬头撞见窗外一棵长在废弃配电箱上的黄桷树。
它的根须包裹着生锈的铁皮,像拥抱一个不合时宜的礼物。
也许我们都不需要等待完美的土壤……
发现新世界的方式是跳出信息茧房,你会发现你无论如何解读都是在美化。
曾以为空姐光鲜亮丽,却在飞机上目睹她们踩着高跟鞋搬行李、赤手端过上百份滚烫的餐盒,明明机舱凉爽,她们却汗湿鬓角。
相比之下,检验科的工作已算幸运——不必风吹日晒,环境洁净,受人尊重……
我试图用这些理由说服自己。
年少时不懂“上岸”的含金量,如今自己却一步步困在考编的茧房里。
反复咀嚼“稳定”“体面”这些词,像在给旧梦镶金边。
现实的海啸来得毫无征兆。
回到医院实习的第四天,下个月的事业编公告像块烧红的烙铁,猝不及防地按在备考的伤口上。
而学校的电话又在这时刺进来——
“敏感名单”四个字在耳膜上嗡嗡作响。
我攥着手机,低头是实验室里那些被标记的异常样本。
现在,我的名字也被打上了红色问号。
没有宗教信仰的人到底如何才能自证?
我既不盲目信从哪一方,也没有资格评判对错,我只是个一心努力生活的小人物。
名单上的聪明人早已金蝉脱壳,而守法的好公民还在这里被反复传唤调查。
老师引诱式的连环盘问,背刺的恐惧不断在深夜造访,那些蠢笨稚嫩的经历像手术刀,精准地剥离着记忆;
家人做生意的风险像暗礁时隐时现,却还是要不计代价地为我铺路。
他们总把忧虑腌制成“一切都好”的谎言。
殊不知压力层层叠加,我在白天的工作中已经频频出错,晚上备考的精力被撕得粉碎。
就这样,时间顺着坏掉的轮子,乱七八糟地滚动。
梦中那片淹没我的海水仿佛漫进了现实。
当不再与巨浪对抗时,海水的浮力是否会自然将我托起?
……
科室主任给了我两天假期休整状态。
翻开积灰的名著,我对着窗外发了一下午呆。玻璃外庸庸碌碌,而我只想逃离迷茫。
普通人就像乡间贫家,手里就这么一捧米,丟了一粒都要命。
女子自古艰难,能走的路没几条,还又陡又窄。
考编不是唯一出路,但对我这样的普通女孩而言,它仍是眼下最稳妥的选择。
生活没有同花顺,人生的底牌,只能是自己一次次的涅槃。
那些日日夜夜的训练仿佛盲人摸象,但只要往前走,迷茫的雾就会散开一点。
……
朋友圈里,大学同学聚餐的照片刷屏,我的毕业季却从未有过这样的欢聚。
大家都是忙着赶路。小学,中学,大学亦是如此。
在陌生的城市,我早已习惯独自吃饭、上课、过节。如今独自离开,似乎也无所谓。
命运总爱在人生最凛冽的转角,悄然放下一杯温水——
大一挤公交时,陌生男同学假装到站给我让座;
高铁检票时,好心人捡到我丢失的身份证送回;
脚骨折时,素不相识的患者为我撑起一道道门帘……
济南,这个漂泊了四年的北方城市,我终究是在最后一年消除了所有偏见。
路边的青松折射着彩光,冬雪未消便有清道夫扫雪,曾经吃不惯的饭菜里竟藏着无数美味的饼……
经常抄近路下班,我目睹了一片荒地的蜕变。
农民烧尽枯草,焦黑的土块裹着余温,风一吹便微微喘息。
灰烬下,嫩芽像胆怯的孩子,从裂缝中探出青白的脸。
东风未至,泥土却已按捺不住新生。
这哪是草木萌发?
分明是大地从灰烬中伸出倔强的手指!
……
最近总是梦见自己溺水。
抓住“番绳”象征社会标准的救赎,但若内心不信,动力便会消散。
允许自己暂时不对抗,或许能触碰到更本真的生存状态。
你看,即便不紧绷,世界也不会崩塌。
这不是终点,而是重新校准内心的契机。
如果连最坏的想象都能承受,现实的困境是否也有了新的面对角度?
或许,我该寻找些无条件的浮力——
自然、艺术、音乐……那些不需要抓住绳索也能托住我的事物。
写完这篇文章终于可以睡个好觉,明天,生活继续。
备考、工作、疲惫、希望……
千山如铁,终将被一双芒鞋踏破;万水似怒,亦会托起一叶孤舟。
这是跋涉者的史诗,也是归人的偈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