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郊山道上的雾气浓得化不开。官人策马前行,腰间玉佩随着马背颠簸轻轻拍打着衣袍,发出细微的脆响。这声音让他想起梦中芸娘腕间的玉镯——在某个记忆碎片里,那镯子也曾这样叮当作响。
“大人,前面就是慈云寺了。“随从举着火把指向雾气中若隐若现的飞檐。
官人勒住缰绳。这座荒废已久的古寺比他想象中还要破败。山门倾颓,只剩半扇朱漆剥落的木门在风中吱呀摇晃。门槛上积着厚厚的灰尘,却有一串新鲜的脚印延伸入内——脚印很小,像是女子的绣鞋所留。
“你们在此等候。“官人接过火把,独自踏入山门。奇怪的是,他分明是第一次来此,却对寺中布局了如指掌。绕过倒塌的韦陀像,穿过长满荒草的回廊,他径直走向西侧一间偏殿。
偏殿门楣上悬着块残破匾额,只剩“兰若“二字。官人伸手推门的瞬间,火把突然熄灭。月光透过残破的窗棂照进来,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殿中央立着一块断碑,碑前供着一束新鲜的兰花,花瓣上还带着夜露。
官人蹲下身,手指抚过碑上模糊的刻字。当触及“故女芸娘之灵位“几个字时,一阵刺痛从指尖传来。他猛地缩回手,发现指腹被碑石划破,一滴血珠正巧落在“芸“字上。
血珠渗入石碑的瞬间,整间偏殿突然亮如白昼。官人抬头,看见无数萤火虫从碑后飞出,在空中聚合成人形——正是芸娘的模样。她比在书房中更加清晰,眉心的朱砂痣,衣领上的兰草绣纹都纤毫毕现。
“你终于来了。“芸娘的声音不再飘渺,却带着某种官人读不懂的情绪,“三百年了,这方石碑终于等到了你的血。“
官人张口欲言,却发现自己的声音哽在喉咙里。记忆如决堤之水涌来——他不仅想起了前世作为书生的点点滴滴,更想起了比那更早的、被刻意遗忘的真相。
三百年前,慈云寺还是香火鼎盛的皇家寺院。新科状元奉命来此祭天,与寺中带发修行的官宦之女芸娘一见钟情。二人月下盟誓,约定上元佳节芸娘还俗后便结为夫妻。谁知朝中党争牵连,状元被诬陷与寺院谋反,判了腰斩之刑。行刑前夜,芸娘在狱中偷偷换上他的衣服代他赴死,死前唯一的执念就是再看一眼心上人诵读诗文的模样。
“你不是偶然在古寺避雨的书生...“官人声音发颤,“是我害你...“
芸娘的身影晃动了一下,萤火虫组成的轮廓有些涣散:“不,那是我自愿的选择。只是我没想到,黄泉路上孟婆汤对你竟不起作用。你每一世都会在某个时刻突然记起前尘往事,然后...“她突然停下,望向官人身后。
官人转身,看见自己投在墙上的影子竟然分离出一部分,渐渐凝成一个戴乌纱帽的人形。那影子对他作了个揖,口称“下官参见大人“,声音与他一般无二。
“这是你的'影官人'。“芸娘解释道,“每个活人都有影子,但只有记得前世的人,影子才会生出灵智。它承载着你所有前世为官的记忆。“
影官人飘到断碑前,从怀中掏出一卷泛黄的文书:“大人若不信,请看这地府判官当年留下的批语。“
文书展开,上面朱笔写着:“状元郎情劫未了,许其十世记忆断续存之。然阴阳有别,每忆前尘,则减寿一纪。“
官人这才明白,为何自己这一世刚过而立之年就已有白发。他苦笑着看向芸娘:“所以每次我想起你,都是在用性命交换?“
芸娘没有回答。萤火虫突然四散飞开,她的身影随之消散。官人慌忙去抓,却只握住一把冰凉的花瓣。偏殿重归黑暗,只剩那块断碑微微发着青光。
“大人!“随从们举着火把冲进来,“方才听见殿内有女子哭声...“
官人摆摆手示意他们退下。他注意到自己手中的兰花不知何时变成了一支毛笔,笔杆上刻着两行小字:“上元灯灭处,犹是故人归。“
更漏显示已是四更天。官人走出偏殿时,东方已现出鱼肚白。他突然想起什么,转头问随从:“今日可是正月十六?“
得到肯定的答复后,官人脸色骤变。三百年前的今天,正是芸娘代他受刑的日子。而昨夜梦中女子揉他眼睛的触感,分明与当年芸娘在狱中最后一次触碰他时一模一样。
回府途中,官人特意绕道城南河畔。相传每年上元节后,百姓放的水灯都会漂到此处。河面上果然还漂着零星几盏未沉的花灯,其中一盏并蒂莲灯格外醒目。官人让人捞起,发现灯罩内壁用簪花小楷写着:“愿生生世世,不再相逢。“
笔迹与书房旧书上的题字如出一辙。
官人站在河边,突然泪如雨下。他明白了芸娘最后的温柔——她宁愿自己永世飘零,也不愿再让他以性命为代价记住她。
“大人,回府吗?“随从小声询问。
官人摇摇头,解下腰间玉佩交给随从:“送去给青云观的玄真道长,就说我要做一场超度法事。“他顿了顿,又补充道,“为活人做的法事。“
当随从领命而去后,官人独自走向河畔老柳树。树下立着块无字石碑,这是城中人默认的“情人冢“。他掏出那支兰花笔,在碑上一笔一划地写下“芸娘“二字。
最后一笔落下时,一阵清风拂过河面,吹散了所有残灯。官人仿佛听见芸娘在他耳边轻叹:“何必呢...“
朝阳完全升起时,官人掸了掸衣袍上的露水,头也不回地向城中走去。他的影子在晨光中拉得很长,隐约可见那“影官人“正回头望向河面,做出挥别的姿势。
而在官人看不见的维度里,芸娘的身影静静立在柳树枝头。她手中握着一盏刚刚从河里捞起的并蒂莲灯,灯罩内壁新添了一行墨迹未干的字:“偏要世世相逢,哪怕减寿十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