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_全文免费无广告阅读 > 其他类型 > 梁寒郡的小摊 > 《吕氏春秋》鉴赏:秋三冬一

《吕氏春秋》鉴赏:秋三冬一(1 / 1)

春夏过去,后面是秋冬。

《孟秋纪》:凉风到来,嗯,终于可以用七月流火这个成语了!秋后,寒蝉开始鸣叫,刑罚杀戮开始(秋后问斩),蝉的叫声可能放在春天里很好听,但是在秋后,被赋予了各种各样的意味,变得寒冷,变得悲凄。

入秋了,开始练兵,准备讨伐不义之人了!天地开始肃杀,气氛变得严格。

【古圣王有义兵而无有偃兵】,这句话还是很好的,用现在的话就是,尊严只在剑锋之上。但是有个人说,春秋无义战,嗷嗷,是孟子。但是,不管如何,军队是必须要训练的。人的天性不能被磨灭,不是人力所能左右的,只能正确面对。人从来都没有创造武器,武器是天地所生的,是固有的东西,人只不过是在不断改进武器。斗争,战争,是不能避免的,失去血性,人就不再是人。这里也强调法家的思想,责罚,刑罚,乃至讨伐,都是不可废止的,自然也是不可以乱用。

人的争斗和人的饮食一样,都是人的天性,固然,有吃东西噎死的,有喝水呛死的,但是不能因为如此就完全废止饮食。斗争也是一个道理,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是完全没有风险的,既然要做,既然想要从事物中获得利益,就要承担责任。敢爱敢恨,敢作敢当吧!

这东西,同意和同意所有情况,肯定是不一样的啊!别抬杠哦!

说自己的学说时,必然要与其他学说冲突。为什么会冲突呢?无非是觉着自己想的对,别人想的不对,自己想的更加针对事物的本质,别人想的只是了解一个皮毛,自己清醒,别人糊涂,自己直接,别人多余。然后就举许多例子,证明自己对,证明别人错。

这里有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辩论双方举的例子,一般是不同的,如果相同,那么一定是有一方误解而产生了较为致命的漏洞。这在告诉我们什么?人的经验,人的世界观,永远是片面不全的,永远是只能看到同一件事的不同的面,面对同一件事产生了不同的观点,并不奇怪,这是人有局限性,这是经验世界的局限性导致的。

要说,也可以认为都是对的,再说,也可以认为都是错的,因为世界也有情绪,它有时温柔,有时暴躁,总是展示出不同的一面,人之所以喜怒无常,也是因为,人是自然之子。

【兵苟义,攻伐亦可,救守亦可】。其实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正义,都相信正义,但是说不清正义到底是什么,正义到底是什么的根基,又靠着什么支撑。几乎所有的书都提到正义二字,可是也是,几乎所有的书都说不明白正义究竟是什么。再想多一点,脑壳痛哈哈。不管了。当然最浅显的就是,坏人不除,就会祸害好人,我们不能除尽所有的恶,难道还会对明显的恶坐视不管吗?

且虽然,我们不知道正义的全部样子,我们难道对正义一无所知吗?七七八八够不上,略懂略懂还是可以的吧!照着做就行了。【不虐五谷,不掘坟墓,不伐树木,不烧积聚,不焚室屋,不取六畜】,这不难吧!

【凡君子之说也,非苟辨也;士之议也,非苟语也】。这句话是在说我啦!君子在说话之前总是深思熟虑,力求说出的话没有太多错误,符合逻辑。不像我,一天嘟嘟嘟说个没完。害!听到了有逻辑的,听到美好的句子,谁会不愉悦呢?

【今有人於此,能生死一人,则天下必争事之矣】。太真实了,我还能说什么呢?

《仲秋纪》:秋天变得更深了,鸟儿增长了厚厚的羽毛御寒,燕子南飞。赡养衰老的人,斩杀犯罪的人,不要冤枉好人。准备祭祀用的牲畜,修筑城郭,修筑粮仓,挖掘地窖,储备冬天用的粮食柴火。哎?怎么还种麦子?难道是南方?

昼夜时长平衡,雨季过去,天气越来越寒冷,万事万物准备蛰伏。怎么说呢,该做什么的时候就要做什么,收敛锋芒,准备贮藏精气神,就不要逞强了。减轻赋税,方便百姓过冬。

入秋以后,杀气逐渐重了起来,除了刑罚,还开始准备战争,开始大量练兵。【过胜之,勿求於他,必反於己】,凡事在自己身上找原因,第一不是说别人没毛病,而是说找别人毛病用处不大,第二说自己有毛病也没什么大的错误,纯粹是为了自己能变得更好吧!

人性是固有的,让人逆着人性做事情,必须给出一个明确的原因。战争毕竟还是要死人的,不到万不得已,不能动用。战斗必须要有一个原因,这个原因越正义,越是容易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战斗力的源泉,是为什么。

【凡兵,欲急疾捷先】。事情没想好,那就多花时间去想,等想好了要去做,那就要像迅雷一样,行动起来。决心像一把锋刃,帮助你切割敌人。决心,帮你平川开垒。

这世界的胜负,靠的是一种势。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哎,孟子,借你的话说一说。其他的兵家的知识就有些深奥了,先不理解了。

无所作为可能是一个凡人的本分,但绝对不是一个帝王的本分。【衣人以其寒也,食人以其饥也】。我反思的不是这样的开仓放粮的动作,而是在想,衣服的作用,就是御寒,食物的作用,就是充饥,当人物质需求被很好满足以后,精神需求才多了起来。那么,具有精神需求究竟是精神的进步还是精神的退步呢?首先具有精神需求是人类进步的表现,但未必是精神进步的表现呐!最高级的表现,还应该是返璞归真。宽容而又庄严,才是一个帝王应该有的气质。

还有一个关键,那就是,这些的付出并不是毫无收获的,功不唐捐!一直一直,相信。

应该是如此,好运气是可以囤积的。

《季秋纪》:菊花开了。马上入冬,秋收冬藏,现在正是为万物收敛做准备工作。过冬要轻徭役,也是正常。伐薪烧炭,结束案件的处理,封住野兽的洞穴,没收无用之人的俸禄和官爵。天子在这个时候要打猎,还要选择战争用的武器,马匹,旗帜。

【先王先顺民心,故功名成】。当然啦,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为心。庞大并不厉害,事物越是庞大就越是难以稳固。因为相对于你对整体作出的努力,局部的小波动的伤害越来越明显了,在我的印象里,没有什么能无限扩大下去。

许多鬼神之说没有意义,有意义的是,有一些人愿意相信,然后你的行为打动了那些人的心,之后,那些心把事情做好了,本质上还是人的功劳,但是鬼神之说能驱动人的心。至于是否虔诚,那就看自己的演技喽!哈哈哈,如果不是演的,自然看起来就完全地虔诚了。

驱动心的,是将心比心,是身体力行然后感同身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做到这样的极端,勤奋的人,有学识的人,有才华的人,都愿意将你作为榜样,作为老师,作为挚友;贫穷的人,身处在苦难的人,不如意的人,也能理解你,认为你是自己人,愿意去帮助你,也愿意听你说的话。如此,怎能不达到帝王之道呢?

当然有些例子就并不是很恰当。我们不管它,我们抓事物的本质就好。

《吕·知士》,又在讨论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哈哈,这个东西不是又,是大家都会去讨论的。马想要成名,怎能不依靠伯乐,伯乐想要成名,怎么能不依靠千里马。庄子说,马有自己的想法,怎么甘心愿意被人驱使?可是人又如何不是牛马,如何不被人驱使呢?被埋没的千里马,有千里之实,无千里之名,是慨叹时运不济,还是逍遥自在呢?见仁见智吧!

道家的书籍里,说了很多大道理,基本上把该说的都说尽了。【凡物之然也,必有故】,当然。我们有时候不知道原因,但能推测出结果,因为结果一般是对立的,非南即北,非黑即白,很好猜测,但有的时候,结果是灰色的,让人摸不到头脑,即便我们知道了某些原因,也看不全。最要命的是,我们知道了某些道理,也改变不了什么,事情总是兜兜转转又回到原地。哈哈,逼得人只能一笑了之了。一江顺水向东流,我们知道原因,却不知道原因的原因,知道原因的原因,却不知道原因的原因的原因。像是《庄子》里,影子,影子的边缘,人的肉体,人的精神,以及驱使人的外物的关系,讨论下去绝对没有尽头的。所以,我们能,也只能,写三段式,不复杂,就只讨论一件事的多少,获取一个原因,执行,然后达到我们的目的。再多的事情,不是凡人应该想的。

【水出於山而走於海,水非恶山而欲海也,高下使之然也】。很喜欢这句话。我离你而去,并不是因为我不喜欢你,或者不再喜欢你,而是,我没有办法,确实是因为一些原因,去往远方。或许人不会两次跌进同一条河,河流在变化,人在变化,我也在变化,你也在变化。只是有时,期望变化后的你我还能再次见面,如此而已。

看了黄金圈法则以后,和《吕》对着看,是的,我们做事情,要知道原因,也就是知道为什么,这个过程,是要不断思考的,审视自己,可能要经历很多事情,遇到很多人,最终才能明白,“哦!原来我做的一切,是为了如此如此”。

人生不如意,应该只有几种原因,想想也好笑,这样居然也能殊途同归。你不好,人人喊打,自然不如意;你好了,别人嫉妒你,要往你身上泼脏水,你百口莫辩,还是不如意;即便你什么也不做,摆烂,还是要遭受无妄之灾,以及懒惰给自己带来的各种负面效果,你不如意。你不如意了一圈,最后学会了中庸之道,要达到自己的目的,需要先隐藏,再思考,再努力,不出头,最后成功了,也不炫耀,整个过程不要让人知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可恶可恶!

《吕·精通》:那时候的人就在观察菟丝子这样神奇的植物了吗?不相连,却能紧紧跟随,那一定是有什么共同之处吧!起身正,不令而行。呼呼,我脑袋里没有词了,用A书里的句子解释一下B书,再反过来,害!其实本身也没有什么意思,就算是复习了吧!

战争发起的时候,空气中会散发出火药味,有的人解释为直觉,越是安静,越是有人故意封锁消息,空气的味道就越是怪异,你搞一个大动作,那必然要惊动一些什么,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非或闻之也,神者先告也】,说是没人告诉,但是精神提前感知了,岂是神明之功?不过是厉兵秣马、积蓄粮草的时候,什么东西波动了。有些人可能不知道,可是有些人一定能知道,春江水暖鸭先知,但是鸭它不会说话,它保密。

月相影响着地球上的种种,这当然。苏东坡云,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万事万物,无不如是。

集中精力,一心一意,是不是,无论如何都能成功呢?哈哈!也许吧,即便成功了代价也很大,因为你忽略了其他的一切啊!

【君子诚乎此而谕乎彼,感乎己而发乎人,岂必强说乎哉】。只要做到了,即便没有话语,也能让人感受到一些东西,这就是诚心诚意。如果没有做到,即便说再多的话,也无法打动别人。自然而然的事,是天性,还需要矫揉造作什么呢?

《孟冬纪》:到了冬天啦!雪白色的季节。会有怎样的小故事呢?物换星移就不说了。这个月是水开始结冰的月份,彩虹不再出现。作为天子,要抚恤弱者,帮助他们度过冬天,体现自己的仁义。检查粮仓,不允许出现粮仓空虚的情况,如果有必增加粮食,不然要死人的。加固城墙,修缮桥梁,修剪坟墓,考察百工的绩效。追究伪诈之徒。

乞求来年五谷丰登,祭祀,练武。为泉水收税。冬天不能发布其他季节的政令,当然是废话。

第二篇的题目叫《节丧》,难道是墨家思想?不妨再看看。保全人的性命,虽然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还是可以通过保护,让人们正常死亡,享满天年。尊重客观规律,第一是,人会死,第二是,失去亲人的人会难过,如果不关注死亡和祭祀,那是不合人道的。让死者入土为安,那是必须要做的事。

可是对于盗墓贼,各种野兽,泉水的腐蚀,防不胜防,能怎么办呢?那就只有让棺椁更加结实,这是符合道义的。然而,现在的生者,把一个正常的事做得越来越奢靡,变得不为死者考虑,而为了向生者炫耀,将生者所需要的东西拿来陪葬,损害了生者的利益。到最后,天下大乱。

国家变得富有,陪葬品也就变得越来越多,越来越华丽。这样真的不是给守墓人增加压力,让盗墓贼笑开了花?

情感未必能用泛滥的财物所体现,把太多的财物用在死者身上,生者就会变得匮乏,恶就会蔓延。

看来《节丧》篇,没有墨家思想那样极端,但还是鼓励从简。

【夫死,其视万岁犹一瞬也】。这句话还是有些道理的,我之前好像也是这样想的,感受不到,那么时间就直接拉到最远。

所以还是,墓穴里不要埋太多财宝,搞得没办法,又不能此地无银三百两。既然为死者考虑,那就不要吸引盗墓贼让死者不得安宁了好不好?节俭,才能让死者安稳。

那么有一句话形容这个现象就再合适不过了。【以宝玉收,譬之犹暴骸中原也】。收,指的就是陪葬。

做坏事的人是绝对不会将心比心的,他们也知道,一旦动用了怜悯之心,就下不去手,下不去手,自己就会活不下去。于是做坏事的人一定是要铁了心。那么是什么东西造就了坏人呢?我无法窥探人心以及社会的黑暗。不说了。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特有的宝物,这东西随着人的审美变化。当然,文化价值基本是固有的,这没说的。孙叔敖把别人厌恶的东西视为珍宝,反而能长长久久地将其占有,那么这里的重点是什么呢?是挖掘事物的优点,而不是挖掘事物的缺点。

这里写了伍子胥的故事渡江的故事。最后也仅仅是赞美了那位江边老者的境界吗!我的内心闪过了不好的念头,无法报答的恩情很容易转化为仇恨,老者的全身而退,不光是境界,也是智慧。

对于小孩来说,金子不如白米饭珍贵,钻石不如玻璃珠,对于俗人来说,和氏璧不如黄金,哎!哈哈,还真是,人家选的是对的,只是有钱的喜好对事物给予了附加价值,与小人物无关了。

事物会发挥不同的威力,是因为采用了不同的使用方法。人们学习野兽的习性,掌握了更多本领变得更强。物是一样的,但是采取不同的心态,不同的思维去面对,得出的结论自然会完全不一样。

人世间的尊卑是由谁定义的,怕不是由暴力定义的吧!也许的确如此。被定义以后,尊贵总是沉默,卑贱总是忙碌。至于沉默和忙碌孰优孰劣,那无从区分。

古人学习技艺,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后来的人学习技艺,是为了征服,为了杀戮。痛哉!痛哉!有人酿蜜,是为了治病,有人酿蜜,却是为了制作毒药,为了欺骗,为了偷窃。惜哉!惜哉!

最新小说: 空白的唠叨 从斗罗开始的调律者生活 当熵减之时 祸世妖妃倾天下 致后来年少 柯南之不小心进入酒厂怎么办 重生后我成了全家的混世魔王 奇妙的考研之旅 我只有初恋 四月潇潇随笔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