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爬上院角的青竹时,康胜业正往粗陶壶里续第二道茶。
金湘媛捧着茶盏的手忽然顿住,指节在青瓷上压出淡淡的白印——那是昨夜整理晒秋照片时,被相机背带勒出的痕迹。
“康哥。“她转着茶盏,茶沫在水面上旋出小漩涡,“你说...咱们民宿现在常客越来越多,是不是该往大里做做?“
康胜业正用竹夹夹起晒得半干的南瓜干,闻言手一松,竹夹“咔嗒“磕在陶盆沿上。
南瓜干骨碌碌滚到金湘媛脚边,被她蓝布衫的下摆轻轻兜住。
他盯着她发顶翘起的碎发——那是昨夜在晒秋晚会上被山风吹乱的,此刻沾着晨露,像株倔强的草芽。
“怎么突然这么想?“他弯腰拾起南瓜干,指尖触到她鞋尖的粗布,“前儿张婶还说咱们小木屋够温馨,人多了怕挤。“
金湘媛把茶盏往石桌上一放,杯底与石面相碰的轻响惊飞了檐下的麻雀。
她从围裙兜里摸出个皱巴巴的本子,封皮是晒秋时用的旧报纸,上面歪歪扭扭记着几行字:“10月12日,上海王女士问能不能教做菜;10月15日,BJ陈叔想借本书看;10月20日,深圳小情侣说想住更安静的屋子。“
“我记了快俩月。“她翻开本子,纸页间飘出片干桂花,是昨夜篝火旁捡的,“他们不是来住店的,是来寻个能歇心的地儿。
咱们现在能给十个人歇,要是能给二十个、三十个......“她声音渐轻,指甲无意识抠着本子边缘,“就像张婶说的,把晒秋的魂儿晒得更旺。“
康胜业突然伸手按住她抠本子的手。
她的指甲盖泛着不健康的白,指腹却有整理旧书时蹭上的墨渍——深棕的,像块小胎记。
他想起昨夜帮她熨蓝布衫时,蒸汽里浮现的“心有归处,岁月生香“,那针脚歪歪扭扭的,像奶奶哄孙女儿时哼的调儿。
“好。“他说,掌心的薄茧蹭过她手背,“咱们先从小的来。
你说那些想借书看的客人,要不咱弄个旧书交换角?“
金湘媛抬头,晨光正掠过她眼尾。
他这才发现,她眼周的青影淡了些——许是最近睡眠好了。“我也是这么想的!“她的指尖点在本子上,“旧书能循环,还能让客人把故事留下。
就像...就像咱们在万峰林留下的脚印。“
接下来的半个月,院子里总飘着旧书的墨香。
康胜业翻出自己大学时的《山居笔记》,书脊上还留着母亲当年用毛线缠的防裂带;金湘媛从奶奶的木箱底翻出本《唐诗三百首》,书页间夹着1983年的粮票;张婶抱来半麻袋孙子的童话书,封皮磨得发亮;李大爷扛来他当知青时的《农业种植手册》,扉页写着“赠志坚兄,1975年春“。
“这书得擦仔细。“金湘媛蹲在竹席上,用软毛刷扫去《飞鸟集》封皮的灰,“王女士上次说想看英文诗,这本能给她。“她的声音裹在旧书的潮味里,突然轻咳起来,脊背弓成虾米。
康胜业正往木架上钉最后枚铜钉,闻言“哐当“扔下锤子,两步跨过来扶住她。
他的手掌按在她后心,能摸到肩胛骨突兀的轮廓——这两个月她重了两斤,但骨头还是硌手。“又逞强。“他声音发闷,把她往怀里带了带,“吴医生说要少弯腰。“
金湘媛靠在他肩头,闻见他身上淡淡的皂角香——是晒过太阳的被单味。“就快好了。“她指腹蹭过木架上的刻痕,那是康胜业用木工刀雕的小太阳,“等这个角弄好了,咱们再在檐下挂串铜铃,风一吹,书声和铃声就缠在一块儿。“
康胜业没接话。
他望着她颈后冒起的薄汗,想起三天前在村卫生所,吴医生捏着化验单叹气:“小媛这身子,得把劲儿匀着使。“当时金湘媛正盯着墙上的日历,手指在“12月15日“那个红圈上划来划去——那是他们定的旧书角开放日。
“老周,我是康胜业。“当晚,他蹲在院外的老槐树下打电话,声音压得很低,“之前您说想找个乡村项目做公益,现在有个机会......“风穿过树冠,把他的话撕成碎片。
他听见电话那头的沉默,像块大石头压在胸口。
“胜业啊,“老周的声音终于响起来,带着烟酒气,“不是哥不帮你。
你之前那公司......“
康胜业喉结动了动。
他想起三年前老周的儿子车祸住院,是他垫了二十万手术费;想起去年老周公司资金链断了,是他把刚收的货款转了过去。“周哥,“他摸出兜里的旧书角设计图,纸边被手心的汗浸得发皱,“您来万峰林看看吧。
这里的云,这里的风,和城里不一样。“
三天后,老周开着越野车冲进村子时,车轱辘溅起的泥点糊了金湘媛刚擦好的窗。
他跳下车,手里拎着个牛皮纸袋,冲康胜业嚷嚷:“你小子,要不是张婶煮的酸汤鱼,我早调头了!“纸袋里是整整二十本精装书,还有张支票——说是给旧书角的“启动金“。
“这钱算借的。“康胜业把支票推回去时,老周拍了拍他肩膀,“等你民宿火了,我带团队来搞团建。“他转头看向金湘媛,她正踮脚挂铜铃,蓝布衫被风掀起一角,露出里面洗得发白的病号服。
老周突然就闭了嘴,摸出烟又掐了,“那啥...我车里还有套藤编沙发,放书角正好。“
旧书角开放那天,金湘媛起了个大早。
她穿着康胜业新熨的蓝布衫,盘扣系得整整齐齐,站在木架前擦每本书的书脊。
阳光透过窗棂斜斜照进来,在《唐诗三百首》的封面上投下个菱形光斑——那是康胜业特意在窗上贴的玻璃纸,说这样看书不刺眼。
“小媛姐!“小华举着本缺了页的《格林童话》跑进来,“我奶奶说这书是我爸小时候看的,能换吗?“金湘媛蹲下来,把书接在手里,指腹抚过书页边缘的毛边:“当然能。
换本《小王子》好不好?
那本书里的玫瑰,和你家院儿里的一样香。“
康胜业站在门口,望着她弯着腰说话的侧影。
她的腰板比刚来那会儿直了些,笑声里也没了那种刺耳的哑。
他想起昨夜帮她揉肩时,她趴在他膝上嘀咕:“康哥,我昨天数了数,本子上的愿望实现了七个。“
“还有三十三个。“他揉着她后颈的酸处,“慢慢数。“
日子像被山泉水泡过的米,软乎乎地往前淌。
旧书角的藤编沙发上总堆着游客的围巾,木架上的书换了三轮,每本里都夹着手写的便签:“给下一位读者,这篇写月亮的诗让我想起妈妈“;“万峰林的云比书里的还白“;“谢谢你们,让我敢再相信明天“。
金湘媛的本子越写越厚,康胜业的手机里存满了老周介绍来的客户电话。
偶尔她咳得厉害时,吴医生会背着药箱来,边开药边笑:“小媛这精神头,比我那刚毕业的实习生还足。“说罢又板起脸,“但还是得按时吃药,少爬高。“
某个秋末的傍晚,两人坐在晒场边的老石榴树下。
金湘媛剥着康胜业刚摘的石榴,红籽儿落进陶碗里,像撒了把星星。“康哥,“她突然说,“今天李大妈说,咱们民宿的房得提前半个月订。“
康胜业正给石榴树绑防冻的草绳,闻言抬头。
她的脸被夕阳染成橘红色,眼睛亮得像刚擦过的玻璃。“那咱们就把隔壁的旧仓库收拾出来。“他说,草绳在手里绕了个圈,“做个能看山景的房间,窗台上摆你收的那些旧书。“
金湘媛把一颗石榴籽塞进他嘴里。
酸酸甜甜的汁水漫开,他突然想起晒秋那晚,她眼睛里落满的星子。“好。“她笑,发梢沾着石榴花的碎屑,“但得慢慢来。
吴医生说,我现在的指标......“她顿了顿,低头把陶碗里的石榴籽一颗颗摆整齐,“比三个月前好很多。“
康胜业没说话。
他伸手把她发梢的碎屑拿掉,指尖在她耳后多停留了两秒。
山风卷着晒谷场的香气吹过来,是新收的稻谷香,是旧书的墨香,是他们脚边正在抽芽的冬小麦香。
几个月后某个清晨,康胜业被窗外的鸟叫声吵醒。
他揉着眼睛推开窗,看见金湘媛站在院中央,仰头望着屋檐下的铜铃。
风掠过她肩头,吹得铜铃叮铃作响,也吹得她手里的日历哗啦翻页——最后一页停在“3月20日“,旁边用红笔圈着三个大字:试营业。
她听见动静转头,发顶沾着晨露,像株在风里摇晃的草芽。“康哥,“她举起日历,眼睛亮得让他想起晒秋那晚的星子,“明天......“
“我知道。“他套上外套走出去,手自然地搭在她腰后——那里的骨头不再硌手了,“咱们去把新房间的窗擦干净。“
晨光漫过万峰林的轮廓,把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
远处传来张婶的吆喝:“胜业!
小媛!
来喝碗豆浆,新磨的!“金湘媛应了声,转身时蓝布衫的下摆扫过他手背。
那上面还留着昨夜钉窗框时磨的薄茧,却被她的温度焐得暖融融的。
山脚下的小木屋飘起炊烟,混着铜铃的轻响,混着旧书的墨香,混着他们越来越清晰的、走向明天的脚步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