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雾还未散尽时,金湘媛已经蹲在菜畦边。
她指尖抚过番茄苗新抽的嫩芽,叶片上的露珠顺着指缝滚进泥土,像颗没攥住的星星。
竹编菜篮搁在脚边,装着半篮带泥的空心菜——这是今早头茬,茎秆脆得能掐出水,和奶奶当年在老院后墙种的一模一样。
“湘媛!“康胜业的声音从田埂传来,胶鞋踩过湿润的泥土,“陈老师说今早来教咱们认堆肥,你看这把竹耙子——“他晃了晃手里的农具,额角沾着草屑,“张婶非说她孙子的旧耙子比新买的称手,还塞了俩煮鸡蛋在我兜里。“
金湘媛抬头笑,晨光里康胜业的影子被拉得老长,罩住她半片菜畦。
最近他晒得更黑了,可眼底的灰雾散得差不多了,像口重新蓄满水的井。“康哥你看,“她指着最边上的番茄苗,“昨天才冒的花苞,今早开了三朵。“
康胜业蹲下来,鼻尖几乎要碰到花瓣。
浅黄的花芯颤巍巍的,他想起上周金湘媛翻《有机种植指南》时说的话——番茄开花是个坎儿,得防蚜虫,得控水,得像伺候病号似的盯着。
可此刻她眼里哪有半分病容?
睫毛上还沾着雾水,笑起来时左边酒窝比番茄花还甜。
“等结果了,“金湘媛折了根狗尾草在手里转,“咱们做糖渍番茄,就用你从老井里打上来的凉水镇着。“她忽然顿住,目光越过菜畦,落在民宿后山那片松树林上。
晨跑的路线每天都会经过那里,她早注意到林边那块空地——三面环树,朝南,能看见峰林,风过时松针沙沙响,像有人在低声说话。
康胜业顺着她的视线望过去,忽然明白她在想什么。
上个月暴雨冲垮了半段田埂,是他和金湘媛打着手电筒用竹筐运土;前儿张婶说想在菜园边歇脚,他们就搬了块磨盘当石凳。
可总觉得缺了点什么——缺个能遮雨的屋檐,缺个能把风声关在门外的地方,缺个...能装下更多日子的容器。
“湘媛,“他喉结动了动,“你是不是想...“
“康哥!“金湘媛转身时,狗尾草穗扫过他手背,“如果能在松树林边建个小木屋该多好啊!“她语速很快,像怕这念头会飞走,“不用大,能摆两张木桌,一个烧柴火的炉子。
下雨时可以坐着听松涛,冬天能煮红薯粥。“她指尖无意识地抠着菜篮边缘,竹篾刺得发红,“我奶奶从前总说,人得有个自己的窝,能装下热汤的热气,装下晒暖的猫,装下...装下不想说出口的话。“
康胜业伸手把她发红的指尖从竹篾里抽出来。
她的手还是凉,可没了刚搬来那会儿的刺骨寒意。“这也是我想的,“他说,“上周去镇里买种子,路过木料场,我盯着那些杉木看了十分钟。“
金湘媛猛地抬头,眼里有碎光在跳。
接下来的日子像被按了快进键。
康胜业天没亮就去镇里木料场,和老板磨了半宿嘴皮子,用民宿的免费房券换了十根老杉木——“得是阴干三年的,虫蛀的不要,节疤多的也不要“;金湘媛翻遍了民宿里的旧书,在《黔西南民居营造》里找到老辈人建木房的窍门,拿铅笔在“穿斗式结构“那页画了三个圈;陈老师扛着卷尺来量地,说“松树林边那处好,冬不挡阳夏不闷“;李大伯牵着牛来犁地,牛铃铛晃得人心里发痒:“我家那间放谷种的偏房要拆,房梁给你们留着,比新木头经用。“
最麻烦的是屋顶。
康胜业买了青瓦,可金湘媛蹲在地上翻《齐民要术》:“古人用松针铺顶,透气又防虫。“两人争执了三天,最后康胜业揉着她发顶笑:“依你,明儿我上后山砍松枝,你负责晒松针。“
那天下午,金湘媛蹲在晒谷场上翻松针,阳光把每根松针都晒成半透明的黄。
康胜业砍了两捆松枝回来,肩膀被扁担压出红印子。
她刚要起身,眼前突然发花——这是最近常有的事,可这次没等她扶住石凳,康胜业已经冲过来,把她抱到阴凉处,掌心贴在她后颈:“又没吃早饭?
张婶今早送的南瓜粥还在灶上。“
“我吃了小半碗,“金湘媛抓住他手腕,他的脉搏跳得很稳,“康哥,我就是...有点高兴。“
康胜业的手顿了顿,慢慢覆住她的手背。
晒谷场边的向日葵正开得旺,花盘沉甸甸地垂着,像无数张仰起的脸。
小木屋落成那天,是个大晴天。
梁上挂着李大伯特意编的红绸,张婶端来刚蒸的米糕,陈老师写了幅“松间小筑“的对子,墨迹还没干透。
金湘媛摸着木柱上的刻痕——那是康胜业量尺寸时随手划的,深浅不一,像道歪歪扭扭的时间线。
“看!“康胜业从里屋出来,手里举着块木牌,“我找王木匠雕的。“木牌上刻着“万峰小筑“,下边还有行小字:“康胜业金湘媛共建“。
金湘媛接过木牌,指尖抚过自己的名字。
阳光从木格窗照进来,在她脸上投下细碎的影子。
她忽然想起刚搬来那天,自己裹着薄外套坐在院门口,看康胜业蹲在泥地里修漏雨的屋檐。
那时她以为剩下的日子不过是数着药片过,可现在...现在木屋里有康胜业煮的茶在冒热气,有张婶送的蓝布窗帘在风里晃,有松针香混着米糕甜,像团揉得软软的云。
“湘媛?“康胜业的声音带着点不安,“不喜欢?“
“喜欢。“她转身,眼泪砸在木牌上,“比...比我想的还好。“
康胜业慌了,手忙脚乱掏帕子:“我、我就是觉得...咱们总得有个地方,能装下以后的日子。“
“以后?“金湘媛擦了擦眼睛,“康哥,你说的以后,有多长?“
康胜业望着她发顶翘起的呆毛,突然伸手把她拥进怀里。
松针香裹着他身上熟悉的草木灰味,混着点汗湿的暖。“长到番茄苗结满架,长到空心菜割了一茬又一茬,长到...长到你嫌我唠叨,要赶我去山下住。“
金湘媛笑出了声,眼泪却越擦越多。
之后的日子,小木屋成了整个万峰山居最热闹的角落。
清晨有陈老师来教他们辨认草药,竹篮里总装着带露的野菊;午后张婶端着腌菜坛子来,说“木屋里阴凉,正适合发酵“;傍晚常有路过的游客探头,被康胜业笑着请进来喝碗凉茶——“不收费,就图个热闹“。
某个秋夜,金湘媛坐在木屋门槛上剥栗子。
康胜业在炉子里生了火,松枝噼啪响,火星子窜上天,和星星碰了个正着。
她忽然听见院外有细碎的脚步声,抬头看见张婶的孙女——那个在上海做白领的姑娘,拖着行李箱站在月光里,手里还提着盒没拆封的月饼。
“奶奶说,“姑娘搓了搓手,“这里的月亮比外滩圆。“
金湘媛转头看向木屋,康胜业正把烤好的栗子装进蓝布口袋,袖口沾着炉灰,笑起来时眼角的细纹里落满火光。
她摸了摸随身带的药瓶——最近复查时,医生说病灶居然缩小了。
当时她攥着检查单坐在诊室里,眼泪把纸都洇湿了。
风从松林里吹过来,带着点若有若无的甜。
金湘媛忽然想起小木屋后的山坡,前儿她和康胜业去采野菌时,发现了片空着的地。
那里背风向阳,能看见整个万峰林的晨雾。
“康哥,“她喊了一声,声音裹在风里,“明天咱们去看看后山那块地吧?“
康胜业抬头,火光在他眼里跳动:“好啊,你想去看什么?“
金湘媛望着远处连绵的峰林,笑而不答。
她知道,有些期待不必急着说出口——比如在那片空地上,或许可以再建个更小的木屋,比如...比如等到来年春天,在屋前种满奶奶最爱的空心菜。
风里有松针落下,轻轻覆在她脚边的药瓶上。